330 Matching Annotations
  1. Aug 2021
    1. Tips: 不注重市场漏斗获客管理的内容营销团队,如果只计算阅读量、新增粉丝数、注册数,基本是处于烧公司钱的状态,无法证明自己团队在业务上的价值,  建议一定要通过致趣百川营销自动化系统把市场漏斗管理起来,做到对于内容营销获客的长期追踪以及价值计算; 内容生产成本真的很高,如果内容不被大量复用(这点我们在之前的内容杠杆策略有提到,请参考白皮书前面章节),本身是很亏的,一定要把图文再次加工为白皮书供下载产生注册、作成 PPT 产生直播内容吸引更多更深市场漏斗的线索,通过致趣百川的自带的内容(白皮书、直播等)生产工具放大内容的杠杆率; 内容本身就想做出来的产品一样,创造的利润跟卖出去的产品成比例,所以建立渠道卖的好很重要,当有自有大渠道时,内容就会显得划算,因为产品做出来,就能卖出去,做为市场部,应该充分扩充自身的渠道资源,要看到高客单价(含 B2B)行业的一个黄金内容渠道就是自己的员工与渠道,特别是高管团队、销售团队、代理商,通过致趣百川 SCRM 营销自动化自带的全员营销功能,让公司的重要角色都能成为自身市场部内容的渠道资源与品牌获客节点。

      内容复用,降内容生产成本 建立多元渠道,争取全员营销,降低渠道传播成本 想办法跟踪3-6个月订单情况,确定内容营销的价值判比,帮助市场和销售进行合理的双算

    2. 价值的计算先要选准锚点,对比数据,假设自己所在行业百度注册 100 元一个,今日头条 70 元一个。

      选择锚点很重要,当前的销售成本是多少钱呢?

    1. 3、给不同的人发送不同的内容 对于企业而言,用户所处的销售漏斗区间不同,需要的内容也是有所差异的的,在发送时,需要推送个性化的不同内容。

      ctk. 个性化内容覆盖是个坑,一不小心就会跳进去。不光应该把视角放在人本身的不同上,因为这个分类太离散。 有男有女,有不同职能,有不同年龄,有不同学历背景,按照这种方式做定向推送太复杂了。

      我们不是做个性化推送的新闻媒体app,我们是内容营销。所以核心再核心,是销售漏斗区间或者说认知同频区间,而不是他们的个体特征。

    1.  1 、受众关系漏斗,确定玩法

      imp. 这个角度之前没有考虑过。之前是个什么关系?

      窄行业看似有很多关系,但实际上都是泛关系和弱关系。

      时间沉淀出来的并不是一定是良性的强关系,这个需要设计和持续喂养的。

    1. 2017 B2B 行业内容营销白皮书(一)|如何完成内容规划?

      内容看过,算是重复内容,但是忘记来源了。在笔记工具里面找找就知道了

    1. two types of metrics: Useful metrics are used by marketing to know if programs are on track. Examples include open rates and click-through rates. Meaningful metrics are those that are reported to the business. Examples include leads in the pipeline, qualified leads, or whatever is important to the business leaders.

      有用指标,是针对内容营销项目的衡量指标,偏内部指标。 有意义指标,是针对企业的价值产生的,偏整体和对系统有影响的指标。

    1. 1、企业客户类型很少企业目标只有一个类型的客户,一般都会有几个不同客户类型。客户分类的方法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存量客户和增量客户,策略不同,需准备的内容也不同。要明确目标群体是谁?他们关心什么问题?你能提供怎样的答案?你能提供怎样的服务?增量客户:进攻性营销,要不断获取新客户。将内容营销作为一个开口,不断提供新的线索,通过内容营销,实现线索加速,完成线索培育,实现客户增长。

      ckt. 增量、存量、有无专业背景、有无多与10年行业经验

      但看了这么多,还是觉得决策者以及影响者这种企业决策身份的分类是最有意思的。 这个取决于,把客户的颗粒度放到多小的层面去看的选择。

    1. 6、你的 B2B 内容个性化程度是多少?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的一份研究 ——CEB Global,发现 B2B 内容个性化和销量之间成反比关系:“购买组中每个成员想要的内容个性化越大,因为要达成共识 ,“销售质量” 的可能性会越低。“如果你这么考虑就会发现他说得很对 —— 定制的内容会让你的买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容里面有什么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忽略内容对其他人群的意义。因此,就比较难产生共识。

      imp. 过度定制化是有问题。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需要一个合适的度,才能中和大家的利益。这个度才是真正难把握的点

      ctk. 不管是管理,营销,甚至谈恋爱,人世间有很多复杂决策,灰度决策。你可以理解成干什么都是错,但是反面往往是干什么都是对的,因为本身就没有十全十美这么一说。企业采购决策同理,这是一个组织行为,需要达成共识。 一旦涉及到共识二字,带来的其实就是复杂、灰度、混沌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再通晓社会学的人,到最后还是要做决策的,所以还是一个心态和认知问题。因为复杂问题是讲不清楚道理的

    1. 截止到今天,SaaStr 在全网发布的文章以及各种帖子的访问总量已突破 5000 万次。

      2017年的数据

    1. 传统的销售漏斗思维看起来很主动,但实际上很被动,因为漏斗的筛选完全基于他们现有对产品的兴趣,而孵化(Nurture)放在了后面,因此每一层漏斗走下来都很吃力。ABM 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策略变化是,我们首先将关键账户筛选出来,找到其中的关键人物,接着思索他们想看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团队生产武器,营销团队补给弹药,最终合力达到转化目的。

      ctk.

      内容营销和abm确实应该搭配来着来。 大客户营销也比较适合abm这个方法论

      营销和销售最大的问题在于贪婪,而不是活儿不好干。反倒是tog和to大b的业务,一开始就在戒贪。因为市场规模确实不大,又都是买家市场。 唯一的问题就是,畏难心理和最短路径,导致旧方法只要还能吃,就不会改变

    1. 如何构建这个列表当你开始考虑想要锁定的公司时,你需要把销售和市场双方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

      市场营销,策划营销项目推动漏斗加速 销售,关注列表的大小,需要能消化的了;以及符合市场趋势和偏好 市场运营,利用现有数据并促进abm合理运行

    1. 高价的广告投放是不合理,今天是有很多精准触达手段。在部分媒体上面,哪怕投放的量小一点,单价出的高一点,还是有曝光机会。所以今天并不是对投放量出价,把投放量的权重放得更高,单价放得更低,把出价的单价权重放得更低的那些媒体,我觉得很快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对于 B2B 企业来讲,只要能够精准触达到最关键的时间节点,比如在客户回家打开电视的时候,花两毛钱三毛钱的广告投放费用,在他的屏幕上曝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觉得这还是值得的。所以回过头来讲,这是 ABM 的一种新形态。它的目标不是做 leads gen,它的目标是为了赢取目标客户,选取的那些目标客户能不能更快的速度做到客户成功的标准,甚至是通过这些目标客户再来做对内对外的各种各样的推广。

      imp. 在abm的整体框架下,重新看投放策略的价值roi 不是说不投放,而是让大多数投放能够有的放矢。 即便是工具是一样的,思路也是迥异的。 toc的思路是通过效果广告,识别渠道,优化渠道。 tob的思路是通过定向广告,影响客户,加速成单。 工具虽然都是在定向投放加销售过程埋点,again,但是模型、目标和结果都不一样

    1. 关系品牌事务所创始人、著名品牌专家李倩老师曾在《中国新品牌浪潮大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 ——“品牌是一种关系”。

      ctk. 品牌从营销1.0到4.0的定位变化 从符号到资产,再到感受,再到关系。各种描述值得品味

      打眼一看,全都是感性词汇,而且理性的味道越来越轻,更重要的是场景的味道越来越重

    2. 中童传媒(公司有成立研究院)在内容的构建上,一方面邀请相关专家做分享,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团队亲临门店一线做深度调研,输出相关文章,以省为单位撰写调研报告。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一线了解这个行业,才能知道这个行业真正需要什么内容,有什么内容。这才是中童传媒的竞争力和动销活动的支撑力。

      quiz. 做分享,和做深度调研是手段,目的是打造传媒品牌。

      或者说传媒品牌已经落伍了,更高阶的说法叫做传媒矩阵。高档次叫公关,中低档次的传媒靠矩阵和整合营销,或者说曝光。

      新时代b2b在轨道交通行业难道没有说法么?感觉应该是有的。

    3. 不止是内容,更要做到 “品效销” 三位成一体

      听过品效合一,没有听过品效销合一诶

    4. 1)规划规划要回答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内容去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大到如何构建整个内容体系,小到如何构建一篇文章的结构。而在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要看三个层面的问题:看自己:不同的业务逻辑,需要规划不同的内容体系。看对手:同样的业务逻辑,你的内容体系是否有优势。看受众:如何影响受众的感受和行为来实现商业目的。

      imp. 内容策略要从三个维度来看,一定是要三个,少一个都不行。我的潜意识可能还是关注自己中的数字化产品特性的这一个小环节,最多理性告诉我要看受众,看对手这个层面基本没有。因为显性的竞争业态感觉没有,但实际上呢?替代产品呢?无法确定就无法回答。即便是认知,也有可能算是一个对手

    5. 相较于 To C 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房车奢侈品除外),决策后的风险更多也都是由个人承担,To B 的产品则更为复杂、涉及多个参与决策的角色、客单价相对来说更高,往往是一种解决方案。对 To B 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决策、更长的时间去做评估。这本质上是为了降低风险。

      imp. 决策流程长是现象,深层次因为还是为了降低风险

      不光是采购风险,还有使用风险 所以不光考虑的是显性成本,还是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协作和交易成本等等的隐性成本

    1. 可利用的传播渠道类型

      自有媒体,付费媒体,赢得媒体(免费的媒体资源,参与组稿、选题、接受媒体采访等),共享媒体

    2. 3. 传播与分发 

      主动推送,seo建设,互联网口碑营销

    1. 一定要强调感知,一定要尽可能量化感知,一定要让决策者能够明确获得这种感知。这个感知,不仅仅是 PPT 里的感知,更是产品内部一些数据报表,一些对比图,一些量化指标上的体现。所以我们设计产品的后台决策支持系统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运营需求,管理需求,也要考虑到产品的感知需求。

      imp. 数字化产品的后台和管理系统的价值,不在于功能本身,而是在于考虑到了产品的感知需求

    2. 定制开发是无底洞,作为传统企业,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这里的问题,而换过来说,作为 To B 业务的乙方来说,定制开发的边际成本高,边际效益低,后期维护巨累,其实是很不合算的。

      硬件开发怎么做到低耦合高复用呢?

    1. To B 销售,先要有产品观

      *5 产品观不对,这是先天问题。合理或者正确的产品观,是需要有人来定位,有人来实现的,这就是营销的活儿了。因为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接下来就是价值配合了

    1. 讨论促销时,有 3 个重要的原则
      1. 不要无条件给予
      2. 价格和促销的理由要真实可信
      3. 害怕失去是比想要得到更强大的动机
    1. 人们常常成为你所期望的样子 人类的决策之所以难以琢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是矛盾的综合体。 我们爱偷懒,但也会为决定的时候全力以赴;我们爱便宜,但是也喜欢花钱的感觉;我们讨厌风险,但同时又对冒险有种本能的向往;我们自私自利,但有时候慷慨的连自己都难以相信。 在销售时,一个人的心理中,同时会存在对你而言的 “推动因素” 和 “阻碍因素”。一流销售人员能够认识到这两类因素的存在,并且强化 “推动因素”。而普通的销售人员,常常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

      说多了,他就会变成你想让他变的样子

    2. 如何创造悬念:2 个要素

      缺失的信息和自我关联

      • 做到了这两个点,才是合格的销售
      • 西安有三个地区的房价未来的升值空间最大
      • 哪些系统适合刚性,哪些系统适合柔性,是取决于3个要素的 imp.
    3. 如何激发对方的想象

      提问,语言的画面感,使用图像与视频,留下填充的空间,引用案例

  2. Jul 2021
    1. 什么是内容营销呢?通过相应的信息,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将特定的信息传递到用户的过程。所以不管名词怎么变化,重点仍然是信息本身、传播渠道。

      这种又是内容派了,内容和传播渠道都应该为营销目的服务的。如果颠倒了,很容易就出现效率效能倒挂的状态了。传播效率不错,但是对商业目标缺乏支撑。

    1. Bulgin 是英国一家电器元件公司,它生产的一款 BUCCANEER 电路连接器在水下都能毫不受影响地工作。不过,Bulgin 并没有简单地平铺直叙这个优点,而是先吸引读者了解关联场景 —— 神奇的水下世界。比如,介绍首个水陆两用汽车 Rinspeed Squba,一旦读者对场景有了兴趣,愿意知道更多在水下,各种电器产品是如何正常工作的。Bulgin 再顺理成章地引出 —— 同样是水中豪杰的 BUCCANEER 电路连接器。

      这个逻辑可以借鉴

    2. 照片:飞机销售也许是世界上最复杂的 B2B 销售,公司的品牌形象,美誉度,社会影响力都很重要。虽然营销中的文字传达很重要,但视觉的强大冲击力也不容小觑。Boeing 公司保持着一个活跃的 Instagram 账号,它精心挑选有独特视角的图片,烘托飞机的梦幻与力量,吸引了近 40 万粉丝。

      典型虚荣活动下的虚荣指标。只有关注度和品牌影响,而不可能产生效果广告

    1. 衡量 B2B 内容营销效果的指标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虚荣指标指的是内容的浏览量、阅读人数、分享与转发数、评论数、收藏数、粉丝及订阅数等与销售额没有强相关的指标。▪ 第二类:获利指标指的是通过内容带来的线索数及签单金额。对于 B2B 企业来说,线索又分为:一般线索(注册即算)、SQL(市场认可线索)和 MQL(销售认可线索)

      这个确实解决了我一大疑问。 虚荣指标是和活动有关,但是和价值无关的。不代表没用,但是不够

      获利指标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产出。问题是虚荣指标和获利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找得到才行

    2. 通过客户生命旅程、客户画像及内容类型三个维度,分别对应 X、Y、Z 轴。创建三维空间,针对性的规划(Plan)我们的内容营销

      和我想象的很像,符合常识

    3. NewsCred(GrowingIO 注:全球领先的企业内容营销平台)的总结,可以将内容呈现的形式分为 6 大类,39 小类

      文本、设计、高价值、视频、照片、互动素材

    4. 将购买决策的参与者细分为以下 7 个角色:

      发起者、使用者、影响者、决定者、批准者、购买者、控制者

    5. 从 AIDMA 模型、AISAS 模型再到 SICAS 模型的三个阶段

      一代和二代的区别看似在后三步,实际上前两步,从橱窗上的展览展示变成了内容上全覆盖和抢占注意力,完全两回事

      第三代就更夸张了。是基于全网能够提高感知

    1. 其一,需求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方式。1963 年,威廉・莱泽提出了 “生活方式” 营销观念,他认为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实质,就是关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与行为,而所有的品牌建设,最终都会走向生活方式品牌。

      所以的tob产品和服务,都会走向工作方式品牌?

    2. 商业的本质,其实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利润是当为更多的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必然可以收获的结果。所以,市场营销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定义价值。一个是传递价值。

      imp. 所以销售一定是在市场营销范畴内的,因为狭义的销售也只是传递价值中的一种手段而已

    1. 广州北京路,看到一家奶茶店(山寨了国内一家著名品牌),每天都会来许多顾客,但这些顾客几乎不会来第二次了,这家奶茶店的经营维持是北京路带给他的,而不是顾客带给他的。所以这个奶茶店基本不需要讨好顾客,他只要讨好管理中心就好了。对于在县级城市耕耘的古茗奶茶连锁店来说,他们的自然客流有限,能覆盖的顾客人群确定的只有几万人(北京朝阳大悦城一年的人流超过 2000 万),那每一个顾客都是他们要争取的对象,因为这些顾客的顾客权益非常高。

      imp. 客户权益的概念需要理解,有了客户权益概念,才能真正对lcc有需求,因为如果是卖一单是一单,以及以为这次买我的,下次可以买别人的,所以我服务再好也不能怎么样。

      这种思路的问题看似是不顾客户权益,但实际上外部环境确实给一些事情设限了,比如采标法的变化,市场规则变化,购买决策者的变化。有理由,但是不能作为借口

      核心问题其实还是在企业方,比如他们就会一直固执的不统型,也会固执对个性化备件不降价。因为其实是他们不顾客户权益先的,那就别怪客户在外部市场找解决方案了,比如南方的找北方主机厂,找部件原厂,甚至国外的厂商。因为外部市场环境是双方的动作决定的,而非只一家就能决定的。

    1. 如果一个企业做得很大,这个 CEO 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办法。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能力,资金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也许某方面很强,也许很多方面很强,这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但他一定有自己特别强的一方面。

      所以真的需要评价一个ceo特别强的一面是什么,进而之锻炼识别人的能力 quiz. 老板到底哪个能力特别强?哪个能力特别弱?特强的人肯定也会有特弱的,不是真的弱,是对比出来的弱。

    1. 罗列常用方法很简单,找到具体方案很复杂。有时候,即使你真心想解决问题,却依然受到习惯做法的影响而无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这种惯性思维,同样影响着特别大量的人群。

      imp. 罗列方法很简单,找到具体方案很复杂。 感觉这是在说我。 好的一面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很多方法,他的兵器库太单一了,所以解决不了复杂问题,但是我有信心我可以,因为能力多元,或者说形成多元能力的能力强 但是为什么一直都不成功呢?因为: ctk. 找到具体方案确实很复杂,一得真心想解决,二是得真能解决。灰度的决策需要灰度的把方法论集合考虑,那就需要的是不同方法论的掌握程度了,有些知道就行,有些需要理解,而有些一定需要懂了。除了掌握能力,更需要有试错的勇气以及合适的试错机制

    1. 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大发展,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网民人数增长和使用时长增加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个也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 W 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 T 代替)的乘积。理论上来说,一个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上限是 24 小时,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去掉他的睡眠时间,假设网民平均睡眠时间是 7 小时,那么他的每日最高在线时间就是 17 小时,但这也不可能,除非在未来我们能发明一醒来就可以跟我们的大脑进行互动的互联网工具和技术。这个 T 目前看,主观猜测应该不会超过 5 小时

      imp. 这样看来我应该算是互联网重度用户 不管是电脑还是手机,我的工作状态是需要联网的。 硬要区分的话,可能就只有阅读电子书的时候算是半离线状态。

      ctk. 纯粹的思考时间少,可能原因也是联网时间过长,导致需要思考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去网络上找答案。

    2. 一、互联网的边界

      imp. 无边无界,不代表有用。需要找到一个路径来去利用这个无边无界的环境。 重点是通过一种机制建立这种无边界,然后再找到索引系统,最终让这种索引又能做到无边界的索引方式的个性化。 两边都是无穷大,但是有前后序依存关系。另外是需要将这两种无序能够基于时间有序的关联起来

      无边界的网络+无边界的个性化需求,实物买卖铸就亚马逊,信息交换造就谷歌,关系交换造就脸书。 ctk. 无边界的工业数据+无边界的性能优化,会铸就谁呢?或者说,性能优化和工业数据的生产是无边界的么?

    1. 因为一直要保持与时俱进,所以可能有一些东西作者还没思考清楚就拿出来说了,

      这也是大多数工具书的宿命,虽然工具书一定都是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这实用性无法兼顾所有的需求。有些要的深,有些要的浅,有些要基于时间的发展脉络,想知道前因后果;有些就要粗又壮, 看了就就有用 但是核心的核心,还是得从信息的维度出发,有无价值以及有价值多久。所以大多数教科书就要学会兼顾这两点,这也是为什么版本很重要。 需要把信息的迭代速度能够跟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才行

    1. 营销管理 更新图书信息或封面 作者: [美] 菲利普・科特勒 / 凯文・莱恩・凯勒 / 卢泰宏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第 13 版)(中国版)

      整体看了一下不同版本的目录,发现确实这个版本结合了一些中国案例,但是整体的内容结构上有一些缺陷。 不应该作为第一本来看,看一下案例,大致理解一下就行。因为我预估科特勒更理解营销,但是不理解中国,所以有可能很多案例都是牵强附会的写,为了骗一波买书的可能性很大

    1. 克劳塞维茨的三个基本战略实施原则,也适用在当今动荡的商场和战场上:充分考虑迷惑和紊乱盛行的背景;沟通十分必要;一切行动为了最终目标的实现。

      imp. 中外战争论

    1. 第二个问题又来了。怎么看消费者在不在乎品牌呢?你可能会觉得,要看 “A4:我要买”。错啦!是它:我推荐,A5 阶段。

      这样看来,老外的一些工业品品牌是否在中国做到了a5的推荐阶段呢?怎么实现的?纯靠产品肯定不对,因为是有其他动作介入了

    1. 传统上来说,企业要最大化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股东利益之后,这个利润谁拿到了?当然是股东了。但是现在,企业要最大化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

      用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解释是最好的。用户、股东和员工都是利益相关方,都要满足,但不是全部以最高的标准满足,而且在灰度的角度下去做全局最优决策,而且是基于不同时间段内的全局最优方案

    2. 对于市场营销部门来说,如果营销人员培训得好,他们和客户待的时间长,他们会最先发现市场的机会。同时市场营销部门会最先发现客户有哪些需求,企业别的部门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市场营销部门就可以感受到。另外市场营销部门也可以感受到企业存在哪些威胁,或者说在客户买你的产品的时候存在哪些障碍

      错把销售当营销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不能两套相互冲突的标准要求一个人,不是不可能,只是很难而已

    3. 市场营销学(Marketing)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市场营销学的历史不超过 150 年,但是市场(Market)本身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了。当人们有了盈余的货物想要卖出去的时候,就出现了市场。

      营销的核心在于促进价值的交换,交换的前提在于已经存在市场了。或者说更高级的营销是需要营造出来一个市场,因为市场代表供需的交换场所,先得有交换动机,才有交换过程的,才有营销的全面价值

    1. 画决策树

      因为灰度问题的决策重点是在于找可能性,尤其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所以必须必须要画决策树。

      画决策不是为了拿到完美的决策,而是在几个好决策中选一个可能性最高的,因为他照顾了最多数人的利益且最有可能得到有效执行

    1. 当我给出「你有男朋友也不妨碍我喜欢你呀」的思路后,一位学员,根据这个回答做出了进一步的回应:我不想你在我身上在浪费时间 我会愧疚的 我们真的不可能了 你适合更好的这个回应,前面几句,可以说是高度负面的:我【不想】你在我身上在【浪费】时间 我会【愧疚】的 我们真的【不可能】了好啦,面对这种情况,你能否把对话,推向正面呢?

      附加题,短时间之内还真的解不太出来。 所以沟通能力得锻炼,练着练着就能共情了,靠理解理论和道理是没用的

    2. 要实现建设性沟通,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寻求共识开始。

      drafts

      寻求共识很多人说,但是基本上都不具备操作性。 所以到底如何寻求共识,基于对前文的理解: 一是,确定对方的目的,得在别人的语境下,得明确别人的问题,但是不一定要被他领导和决定话题的规则。至少不要出现,他要解决问题,你再嘻嘻哈哈。他解决问题的原则和规则是他要说了算,才能解决,而你说你的规则也一样,这样肯定有冲突;共识呢?谁不是为了公司好,这个就是伪共识,是在瞎扯淡。但如果从实现个人价值的角度呢?不干了又能干什么呢?证明自我如果真的很重要的话,那就先离职试试,公司那边我会转述你的苦衷和痛苦的 二是,共识不要完美,重点是达成共识,是达成,而非达成什么共识。

    3. 对题目 2 的冲突场景,如何实现建设性沟通呢?我当时给出的思路是:你有男朋友也不妨碍我喜欢你呀

      我发现我还挺聪明的

    4. 很多领导者,往往是关注事的推进。然而在复杂的局面中,人和事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这是过去的我的问题。这也是今天沟通出现不好结果的核心原因 #drafts #我真傻逼 反思一下自己,虽然确实是有很大可能我之后不和yk团队的相关人合作,但是真的马上把自己撇干净好么? 表面感觉是逼迫他们成长和正视现实,但他们能成长的了么?到最后,反而不管对事还是对人,结果都不会好。

      说白了,还是我关注事,我关注道理,我关注外部环境,但是我就是不关注人,或者说我不尊重人。难怪zfhd会说我这个人就是一个字,

    5. 挽回者往往是「为了挽回,我什么都可以做,以后我都听你的」。的确他们也做了很多。然而,这句话意味着他们具有依赖性,这导致他们所有的事情,在对方看来都是低价值的。所以理性层面,其中的很多人,他们其实都还不错,如果自我认知是领导者,要走自己的路而非一定要跟随他人,这种心态层面的变化,足以让他们做的那些事情,具备高度的价值。以及他们这个人,具备高度的吸引力。

      好了,对待销售的面试的例题出来了 #母题/hr #识人 你分过手么?想过挽回么?你会怎么挽回。

      啧啧啧,贱贱的,还很有可能真的有用

    6. 回应者是把自己放到了「跟随者」的身份。那么潜在的大问题出来了,这个跟随者身份,会让他价值感低,因此在基本面上,就难以吸引对方了。英文里有句话「When I say 'Jump', you say 'How high?'」(我让你跳一下,你就问「跳多高」),用来形容非常听话、守规则的人。一个人越是跟随者心态越重,价值感越低。这要比技术面怎么回应这个情况,更根本。

      这个观点足以让我自省很久 让人爱大于让人喜欢,大于让人狠,大于让人无视

      让人无视是最可怕的。 让人无视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价值

    7. 表示尊重对方的选择,表达有机会还是可以做朋友相处,没必要不往来在这个案例中,女方在为关系设定新规则,而上述这种回应,就是围绕女方划定的规则被动响应了。从事情的角度来说,按照对方的规则来,意味着关系的大幅度淡化甚至互不联系,如果是想要继续发展关系,显然是不利的。而且,这个回应,更微妙的是,其实涉及到在关系中对自己的定位。

      诶唷我去,套路确实深,感觉到了5why和层层拆解的魅力。作者,我被你影响到了!

      所以难道这个时间点要质疑对方定下的规则么?如何影响对方改变规则,如何领导对方并她按照你的规则去往下进行呢?真的是个大问题。

      我会怎么回答呢?

      • 反问,你相信有蓝颜知己么?
      • 反问,你男朋友为啥这么害怕你有异性朋友?
      • 极限反杀,好吧,我摊牌了,我喜欢你,我相信我会比他更适合你,我想和他竞争,我会和他竞争,你可以不理我,你可以忽视我,但是你不能控制我对你的爱,因为这连我都无法控制

      诶呀呀,有点恶心了

    8. 在人性智慧知识体系中,领导力的定义是:领导力是操控个体、群体运作规则的能力。这里的操控,没有贬义,是中性的,代表着「操作、掌控」。既然是「力」,就要有作用的对象。领导力的作用对象,是个体、群体的运作规则。操控了规则,也就操控了个人、或者群体运作的方向。

      反常识卡

      领导是什么,不是管理和控制,也不是影响和激励,核心有可能是通过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普世的,才不是个性化。1对1叫影响,1对多才是领导,怎么领导?定义规则? 所以需要写作能力,所以需要理解媒介。#flag 加深后续的写作训练,能够形成素材,提高媒介修养,铸就让我的思想传播的能力。 先有影响力,才会有领导力。

    9. 初略的说,精英群体是领导者,掌控规则;而大众群体是跟随者,遵循规则。领导者这个身份,就是跟掌控规则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掌控自己运作的规则,那么他是自己的领导者。乔布斯在斯坦佛大学的演讲中说「不要活在他人的观点里」,那也就是要做自己的领导者。

      imp. #反常识卡 领导者是筑梦者?对也不对,筑梦是表象,真相是他掌握了描绘未来的规则!

    10. 案例:面试中的规则掌控

      ctk. #hr/面试 主动面试和被动面试的选择? 要不要玩一个面试的反常识,让面试者自己从面试题里面选择回答,或者是被面试官控制节奏。

      这种方式唯一的好处就是效率高,以及通过选择本身就能筛选出来那些少数的愿意掌控自己节奏的主动型人格的人

    11. 对规则的敏感性

      cmt. imp. 好的销售是能够快速抓住对方组织的决策规则,谁在话事,组织内部的权利博弈是什么,等等

      好的牌手必须快速的找到牌桌上的鱼,好的销售也必须快速理解明规则,快速识别潜规则,不光对事,还得对人,因为这个语境下,规矩是人定的,这句话才如此这般重要

    12. 你们一直相处不错,但在最近一次会面中,她突然说:「我已经有男朋友了,我们以后还是别联系了」。请问,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应对?有同学给出了另外一种回答:表示尊重对方的选择,表达有机会还是可以做朋友相处,没必要不往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是直接回应了对方的提议,那么这是不是一个高水平的处理呢?我们再来看这个案例题,虽然内容很简单,但是这个对话的内容,很大程度是确定未来两个人的关系层次和走向,影响关系全局。这是设定关系规则的关键性对话。

      职场沟通最多的且最注意关注的就应该是此类沟通,解决问题类型的。 而很多时候很多人把这个问题搞混了,要么分享情绪,要么嘻嘻哈哈,要么说服别人背锅。

    1. 倒追营销课:课程大纲

      为什么有一种我也能有设计类似课程的能力呢?

    2. 存在两种类型的智慧:不可捉摸要靠所谓领悟和天赋的可以系统化学习和提升的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3. 在商业世界中,一个普遍的误区是认为,娱乐式对话不重要。但现实中,娱乐式对话能力,也是销售沟通的重要基本功。例如讲故事,往往就是有娱乐价值。而故事娱乐导向的沟通,对大多数客户,多数时候要比单纯的理论、逻辑要影响力大很多。

      很多销售说话是既没道理,也没趣味,只顾自己,只想成交

    4. 分享式对话,是最基础的。例如销售对客户的调研,就是一种基本的分享式对话。然而,很少有企业、销售把分享式对话做好的,往往是基于销售和解决问题。

      广义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这里说的沟通是好好说话里面的五种对话场景的沟通。

    1. P,不管人,只打仗,升级体系如何从新人到资深专家,里面分多少步,考核条件是什么,对应的绩效是多少。M,只管人,不打仗,升级体系就是如何从新人到 sales vp,考核条件是什么,对应的绩效是多少,荣誉是什么,培训是什么。

      反常识卡 管理和做事来去区分p和m岗诶,而且p和m是从企业角度考虑的,而非只从员工的角度考虑,这才合理么。

    2. 10 亿营收 =100 万人效 * 1000 人。管理这 1000 人的管理者与销售人数按照 1:10 来计算,10 个亿的营收,需要一个 100 人的销售管理团队。

      cmt. ctk. 算大账的意义就在这了,凡事需要有边界,而边界需要靠认知或者框架才能快速建立。 财务人员相对来说,有边界的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初级财务脑子里有框架,中级的有认知,高级的?能基于认知找到适配的框架。顶级的?自己创造一套框架。新经济公司的cfo一定一定一定需要这种能力

    3. 思考工具:客户端(以 app 为例,假设前提业务不变,市场不变)1)卖给更多客户:增加营业点、搞促销、营销口碑……; 2)卖给客户更多:ARPU、交叉销售、精准推荐、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引导客户回头、培养客户忠诚度;3)卖给更好的客户:即 20% 的客户。新地区 1)走出去;2)扎下去。 新业务 1)相关 / 非相关多元化;2)结合价值链上下游;3)打造品类更多。

      安索夫矩阵拆解一下就出来了。

      • 传统业务+传统市场的组合是什么?老业务老市场新玩法?
      • 传统业务+新市场,走出去?新区域?
      • 新业务+传统市场?增值服务?
      • 新市场新业务?
    1. 想快速搞定,那么就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实现 3 个层次的依次达成。1)心理成交2)方案成交3)手续成交

      cmt. 其实是有点像之前说的三次共识 一次是雇主的心理认可 二次是双方达成试用期方案 三次是双方达成长期合作的相互承诺

    2. 如果客户追着你哭着喊着要买,那你轻松就可以收钱了。然而你再跟着客户天天打转,就跟屌丝追女神一样穷追不舍,客户没感觉,那也是白搭。所以销售工作的有效性,一个基本的衡量,是你是否让客户更想要、更努力了。

      cmt 销售有效性的核心在于

      • 一次共识,让客户感兴趣。假设我们是求职者,客户是雇主,主动性表现在于主动联系我面试,或者说主动和我要深度方案内容和线上沟通
      • 二次共识,和客户进行有效的深度接触。还是求职和雇主,主动性表现于确定面试时间、成功完成面试和进入试用期,或者说主动推动试装申请和确定试装时间,科技立项等等
      • 三次共识,和客户进行合作意向达成。试用期通过。主动性表现与成功通过、提早通过评审、获得标准认证或者成果发布等等

      核心是达成三次握手。重点维度是,时间点、投入、价值回报

    3.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他们的营销流程,往往是两种:1)色狼思维驱动这种情况下,通常企业就关注的自己有什么,大力推销。例如上来就弄个冗长的产品介绍(无论是线上营销还是线下销售)2)好人思维驱动问客户需要什么,然后尝试介绍自己的匹配之处、满足他们的需求,自己缺乏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客户成功方案。

      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推销,以及只能透过匹配来创造价值

      前者影响不了客户,但是对得起老板和同事 后者看似影响了客户,但实际上是在对不起老板和同事的基础上 两者对于企业来讲其实没有高下之分,都没有发挥该有的价值。无非是第二种销售至少在长时间的职业生涯后,还把握着核心的客户关系和资源,聪明点的可以基于行业共性需求选对具有配套能力和资源的下家,还有可能成就一下自己。但这最多就是销售员个人成功而已。

    4. 如果我们切换到客户的视角,无论是市场还是销售,这都是他们跟企业的互动,应该是统一的过程。再往下走,客户签单之后,就是产品帮助他们继续走向成功了。通过客户成功路径的设计,其实我们也就是把市场营销、销售和产品,全都整合到了一条路径上,也就是帮助客户走向成功之路。这样也就实现了整个组织层面资源的统整,共同为客户成功服务。

      说的太对了,从客户角度,付了钱了,所有人都应该喂他服务。 营销、市场和产品,甚至售后,都是在为他服务。 企业一切的价值来源于客户,方式是为客户成功,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在追求这个目标

    5. 免费服务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下一步就是收费产品的责任

      恐惧驱动购买,还是期望驱动购买?

      免费收费比例问题?狭义免费是个营销问题,广义免费是个模式问题。 那问题来了,上海局、广州局vs成都局、西安局的免费权重是多少呢?如果智能装备的逻辑等同于freepium+促销的话,各阶段各是什么?里程碑?资源投放和回报是什么?时间在中间起什么因素?

    6. 协同效应的第三个体现,是你可以用「个人专家身份」中的生产力定位,去帮助企业赋能,甚至结合到你的业务中。

      一理通百里通,个人问题解的了,企业问题也就有可能解决一部分了

    7. 教育生产力:家长和小孩追求名校,却难以吸引名校关系生产力:大多数人追求他人,却难以吸引他人管理生产力:管理者各种监管,却难以吸引员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让员工想要工作)营销生产力:企业追求客户,却难以吸引客户

      选择方向是对的,但是思维提升的方法论也太牵强附会了吧。 当然,可能是倒追俩字的问题。换成提高影响力可能会好听且好接受。

      • 学生有了影响力就是明星学生
      • 人有了影响力就是个人ip和影响者而非被影响者
      • 管理者有了影响力就是领导者
      • 销售有了影响力呢?可能是有行业价值洞察力以及行业专家身份?比如sales的行业观察的公开发表以及linkedin、管理期刊上的文章、专访和脉脉上的点赞
    8. 金融行业,最基本的,是对企业从资金流的角度,进行生产力赋能。再比如 Office 软件,是从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角度,对企业做生产力赋能。而营销咨询服务,则针对企业的营销生产力。再比如做猪饲料的厂商,也开始去研究如何帮助养猪场提高生猪养殖生产力

      装备制造业呢?维修行业呢?用户核心关注的生产环节,以及急需提高的生产力是什么?

      找不到靶子,怎么提供业务专业能力呢?

    9. 在更广泛的社交场合中,「个人成功专家」的身份,将会负责创造出强烈的吸引力,让人们倒追你。

      低频领域,要的就是broker、牙子和交际花,业务专精不专精还真的没啥必要

    10. B2B 销售的「个人成功专家」定位,其实跟美团的逻辑,有高度的相似之处。

      高频个人需求,带动低频业务需求。 学到了

    11. 医生思维,本质上关注的是「事」。而销售和业务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这是倒追思维的核心出发点。

      考虑人,考虑事儿,考虑事儿和人

      进阶的路线就是这么一回事。说白了还是因为b2b营销的特性,链路长,规模小,导致只考虑人不考虑事儿的,基本上发展空间有效,搞得定一个人,搞不定很多人。 to c的有点不一样,至少他能考虑他能接触的人,以及高效管理内部的人,并延伸他的臂展去接触更多他本身就能接触的人,最终的结果不会特别好,但是也不会差。因为他的重点还是对内的管理和对某一个用户故事的专注。 to b的进阶就一定要在一定时限内,达到考虑事儿的水平才行,否则一辈子无望了

    12. 用足球赛的比喻,战术层面,是球队的阵型、进攻路线、防守策略这样的内容。而动作层面,则就是诸如停球、传球、控球这些基本的动作了。无论有多么牛逼的战略、战术,如果球员基本动作水平不行,到了高水平对抗的场景,通常那就是死的惨。

      练好基本功,销售的基本功是啥?

    1. B2B 内容创作指南

      文不对题,b2b的特性一点也没有说到。应该是一篇翻译自国外的一篇单纯的内容创作指南,或者说内容运营的框架性指引。 对有运营经验和认知的人没有任何帮助,我今天看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太久不关注运营了

    2. 为什么内容创造很重要?内容创建是最终的入站营销实践。当你创建内容时,你正在向受众提供免费和有用的信息,吸引潜在客户到你的网站,并通过高质量的参与互动来保留现有客户

      inbound marketing,啧啧啧

    1. IT 新技术应用的爆炸:随着移动工具、物联网、大数据、AI、社交工具、地图、人脸识别、云技术、区块链等 IT 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 5,6 年前还是展望的场景变成习以为常的习惯,也使服务无处不在成为可能。

      普遍性认知对所有人的改变要比想象的大 只是很多人没有沉下心思索,并找到能被用户理解的好例子。销售太专业并不是好事情,要学会沟通,而沟通的核心就是说人话,会类比

    1. 要想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得从交付项目和产品,转变成运营项目和产品。建立项目上线后的客户服务增值平台。

      从交付项目到项目运营,运营在这里出来了。

      所以在b2b的语境下,广义上的运营其实应该是在站在用户视角上,覆盖更长的服务周期,全面了解、全面沟通、全面服务、全面运营,把产品和服务能够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2. 从管理架构上来说,是矩阵式管理:既有横向的地区分公司,也有纵向的各个行业事业部;从产品来说,既有针对大客户的咨询、软硬件结合的方案型大项目,也有针对中小客户,以安装交付为主的中小项目,也有在卖场销售针对小企业和民用的产品;从销售模式上来说,有本公司主导的项目销售,也有合作伙伴主导的项目销售,还有电商或经销商为主的产品销售。

      通过组织结构、产品形态和销售渠道方式上,可以理解一个公司业务的复杂性

    1. 大客户由地区分公司或办事处负责,还是由总部大客户管理部负责,这个问题涉及到销售业绩和个人收入,所以争议会很大,很多公司也总是调来调去。笔者个人建议,在开始时,存量大客户仍由地区销售负责,大客户总部聚焦对大客户的资源支持,动态评估和考核,以及对地区销售的任务分派、指导、培训和支持。至于销售业绩,可以双算。

      双算的核心是在于协同性的问题。有总部和分部的协同,有不同职能部门的协同,还有项目所有者和职能部门的协同

    1. 壹佰干货铺|产品经理面试 36 问全解析:不惧寒冬,备战金九银十

      !!!这辈子第一次阅读有关产品经理面试的阅读文章。就这我还好意思说,我创了几年业。羞愧啊。自己中间很多问题都回答不上来,也证明了我对所谓的产品的世界观是混乱的,信息不少,但是都是似是而非的禁不起推敲的观点,这样怎么可能会干出好产品?

      回到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实操性,还有了结构性回答的范本。虽然中间很多答案我并不能苟同吧,但是确实提供了不少帮助。 尤其是中间还分类了低中级问题以及实景案例测试,更有实用价值。我也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选拔产品经理需要“以文取人”,以及评审水平的重要性到底需要有多高了。 来自2020.02.10的评价,印象笔记搬运过来的

    1. 销售类型的图书不过这样的三个类别,一个是励志类,通常是故事大全,鼓励人要坚持,要面对拒绝,要热情,要诚恳,要真实,要替客户着想,要满足客户需求,态度决定一切。这一类书即有个人经验故事集锦,也有社会小故事整理。第二类销售技巧类,从如何给客户打电话,到尝试签约,有效处理异议,或者克服异议,售后服务,甚至如何拜访客户,如何给客户写直邮邮件,如何获得信任的关系,如何加强以及密切客户关系,如何获得客户的推荐,如何获得回头客户等,技巧类型的销售图书也是层出不穷,汗牛充栋的。第三类就是智慧类,深刻分析销售流程,销售过程,客户采购流程,客户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在一个制高点上决定自己的销售行为,决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决定采取什么行动,甚至还要决定是否与这个客户建立商业关系,或者在一系列的主客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调整自己,如何确定主攻的方向,甚至要识别决策人物的动机,影响采购者的关键人物是谁,以及他的动机又是什么。这就是思想智慧类的销售类型的图书。眼前这本《新战略营销》属于第三类。

      有意思,励志读物,技巧读物,还是智慧额结晶

    1. 《SPIN 销售巨人》第一次在美国公开出版,自此我们耳熟能详的术语 “顾问式销售” 有了核心方法论和工具

      spin和顾问式销售原来还有一层关系诶

    1. 华为的客户经理一般 3—4 年就会换一次,但是客户关系还可以照常维系下去。因为华为从来不依赖于销售天才,而是依赖于组织流程。

      想换和能换是相互的

    1. 过去我们定义 ToC 运营更强调用户和产品的连接,强调用户使用,强调关系维系,可能是因为有一些 ToC 产品运营本身是一件离钱稍微有点远的事儿,甚至一些 ToC 产品一开始的变现方式就很模糊,它的商业化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请排除电商运营) 但 ToB 业务不同,ToB 业务从一生下来至少是有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的,且无论之后怎么变它都至少要对一些客户收费的,所以我们如果定义 ToB 运营是什么,是不是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要知道大部分的 ToB 公司都是销售和业绩驱动的公司,哪怕他们不承认。

      to c运营是无限舔之,而to b则是有限舔之

    1. 发表案例研究:一次大的发布,会有一些客户参与 beta 测试,用测试版产品来进行实际工作。如果他们能使用新的产品获得成功,你就可以将成功的客户转化成深度的案例研究。这会给你潜在的客户提供清晰的蓝图,告诉他们可以如何使用你的产品,如何从中获得价值

      案例研究是内容,发布案例研究是传播渠道问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 让客户参与发布会:在每个渠道,特别是在发布会和发布会之后的推广期,利用每个可能的机会,让客户成为焦点

      等同于铁路场景下的联合评审

    1. 虽说在于知识框架的搭建上,但搭建时运用到的搜集整理能力、践行时的快速学习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运用时的知识迁移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方法说起来简单但践行并不简单

      事归事儿,但是能力不行还是够呛

    1. 利用人工智能的测量方式,将前端业务操作彻底简化,在 ERP 系统中,无论是细化服务项目,还是增加体积参数,都可以直接从前端取得数据,而无需业务人员复杂操作、避免数据错误。将逻辑的复杂性放到后台系统,用户体验和业务流程大大简化。这是 ERP 业务流程被 AI 优化的例子。

      选择参数,还是用人工智能ai提取数据并在后台计算。 如果对工程成本没有概念,如果对用户体验没有意识,是不会赶出来这样的事情的。

    1. 有家大型企业制定了一套很复杂的 “交叉销售分润机制”,穷尽了公司内存在的交叉销售的场景和行为,对每种场景制定协同销售各方的业绩分拆的标准,甚至希望用数字化的手段来捕捉销售人员的交叉销售行为,从而确定销售人员的绩效。我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房产中介、理财经理等交易型销售中,存在的客户转介或者商机转介是可用 的,但是不适用于战略客户的销售管理。团队协作性质的工作,不应该是团队成员之间斤斤计较,每个成员干了什么事就算多少贡献,就该分多少业绩,用数字化的方式跟踪每个成员干了什么销售动作 —— 这是把需要高情商、高人际技能的大客户销售工作者搞成了 “陷在算法里的快递员” 的管理方式 了。

      acn网络适合对待现场服务部门,但是不适合战略客户销售

    1. 到 2000 年时,IBM 的客户数量和业务复杂度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升,全球有 5 万销售人员、10 万合伙伙伴销售人员和 50 万个客户,如何更好地分配销售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开展差异化的销售覆盖策略,更好地覆盖市场新机会,增加面对面销售并提升一线销售业务决策权,在客户面前展现 “一个 IBM” 的形象,IBM 聘请麦肯锡 —— 郭士纳的老东家 —— 开展了一个为期 9 个月的大型咨询项目。这次咨询产出的销售模式,对 IBM 销售组织体系影响至深,直到今天

      销售人员数量、目标市场规模以及代理营销模式,都在影响着销售管理策略

    2. IBM 从 2008 年开始将区域市场组织分为成熟市场(Major markets)和新兴市场(Growth markets)两类,前者的一级和二级组织分别叫 IOT(集成运营组织)、IMT(集成市场组织),后者的三级组织分别叫 GMU、GMT、GMR。

      大客户部和机务事业部?从用户类型加简单的地区分类,但是缺乏技术和交付团队的特殊支撑? 或者说,如果按照新的产品形态和推广策略,是否也得另外分工呢?

    1. 通用 CRM 平台:提供商机管理、客户联络、销售订单等 CRM 核心功能销售赋能和加速:通过移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销售流程效率,这样应用的用户场景可以参见我的文章,人工智能:顾客体验: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围绕顾客的体验旅程(experience journey),提供端到端的、无缝的线上体验顾客支持:数字化的服务工作台联络通信:利用数字化语音技术的新一代软电话、呼叫中心和联络中心,整合沟通过程,提升用户沟通体验销售人员发展和辅导:利用数字化技术,例如移动视频、人工智能等,开展销售人员入职培训、技能提升、实时辅导,管理销售人员绩效和激励,以及销售人员的行为合规等。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数据驱动的对市场、客户、产品等的洞察,帮助 2B 销售经理和销售人员更好地进行销售部署、商机挖掘、个性化推荐。

      sales tech 7大类

    1. 2000 年前后,在 IBM 由 IT 服务进入咨询领域的同时,其他 IT 公司也或多或少进入咨询领域,包括硬件厂商 HP,Cisco 等,传统 IT 服务厂商 EDS,CSC,以及欧洲的法国凯捷、荷兰 Atos 等:在 IT 硬件和服务主战场向 IBM 发起挑战的惠普,也成立了 “惠普咨询”,提供扩展制造、金融服务业、电信运营商、CRM 和电商、IT 服务等解决方案

      硬件厂商进入服务行业,咨询是不是一个选项?这个和erp厂商自己做咨询是一个道理么?

    1. Insight

      投资人是否问出好问题,我们是否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表达出来洞见

    2. investors usually know more about the market than do the entrepreneurs

      这个逻辑不一定在产业端的投资人身上成立。

  3. Jun 2021
    1. 用什么工具来维护这个列表?在工具链中越是处于基本和重要地位的部分,就越需要避免过度设计带来的干扰

      滴答清单相比老外的工具来说一定是过度设计了 印象笔记其实也一样。他有两大优势,一个是剪影,一个是搜索。目前我还喜欢用他的唯一原因就是搜索。但是我的搜索能力确实还不够

    2. 这一工作流的优点是?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明确。如果将 Todo List 维护成「我所要做的所有事情」的一个 canonical representation,那么维护这一系统就几乎完全等同于维护一个文本格式的列表,没有任何额外的认知负担,任何人拿起纸笔就可以从零开始尝试。

      内核是一套文本 如果没有特别复杂,确实文本就够,最多加一些inline tag 反而在应用场景上,要注重的点是随机可达和一些基础设计

      所以让职场新人用flomo加上一些规则,其实就够了。

    1. 在 5 月发布了 2021 款理想 one。更新换代后的理想 one 补足了此前在智能化上的短板,开始疯狂堆料。

      imp 发布再堆料,堆料来自于信心。靠拉动制造是完美状态下 它既不考虑供应商提价,也不考虑投资人的价值判断,更不考虑对于新行业来讲,快是一切,堆料才能快,拉动式生产和开发的人,要么没钱,要么没信心

      精益化的管理和运营来源于精益化战略,而精益化战略不适合大消费市场,以及创新程度高的市场,所以要辩证看问题

    1. 第二部:将 CR 分组400 多个 CR 被记录下来并分成 3 组:- 低风险:比如换电脑之类的标准变革,这些被提前批准。- 中风险:由 CR 的提交人来负责并跟其它系统负责人沟通。运维只负责排期。这样下来运维团队只需要担心高风险项目。同时主人公将所有 change 时间表贴在墙上。当其他人发现凤凰项目即将在周五部署的时候,所有计划在周五部署的人都改变了主意,将时间提前或推迟,以避免和凤凰项目的冲突

      这个可以借鉴。 核心的不可调的时间是能够确定的,比如上线时间,调车时间,首件时间 短期可调的也都会有范围,比如到货时间,试车线时间等等。让运维关注真正关注的事情,大版本的顺利部署是核心中的核心

    2. 目标就是确保流水线上的上级环节向下级环节交付的 “产品” 质量越来越高,也越来越 "运维友好",我们的运维流水线可以一直畅快的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而不必再回退至上一个环节甚至 N 个环节。

      imp. quiz. devops感觉还是为了整体软件产品价值生产前提下的开发运维一体化的方法论而已。 如果不涉及到开发呢?难道说是运维需要适配大多数行业产品的开发思路,做plm的最后一个环节,并能够逐步影响新产品设计开展反向循环,这就是核心思路了?不管可不可达,至少对于主机厂来讲这就是妄想,对于部件商倒是可行,但是要做到多种产品适配感觉难如登天诶? 规模化的和标准化的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背后如果是方法论打底,通过小型项目组做单件单场景的个性化精益转型又显不出来规模效应。所以运维服务化有前途么?商业价值如何显现呢?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哪里来呢?

    3. 流水线可视化了后,除了解决掉瓶颈节点,其它的诸如任务优先级、任务的依赖关系、每批次解决的任务数量,也都会显示出来并得到解决。

      流水线可视化第一,找到瓶颈和解决其他的流程优化问题慢慢来。试了才知道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精益思想

    1. 想要像一名黑客,你必须要相信:其他黑客的思考时间是很宝贵的 —— 它是如此宝贵,以至于共享信息、解决问题并将解决办法馈赠给其他黑客几乎就是你的道德义务,这样,其他黑客就可以去解决新问题,而不是永无休止地去重复解决老问题。

      imp 如果硬件行业的人也有一种黑客思维就好了,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有关facebook文化的那篇 think as a hacker

    1. 职业发展是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有三个寻找喜爱的、擅长的和世界需要的之间的交叉区;培养好的习惯;积累三大资源。 以管理咨询举例,1 是社交型的需要创造力的,而且也有点门槛,2 是跨国的需要经常各地飞,3 是有助于快速成长的因为同事都是聪明人而且有机会承担风险和责任,4 更容易获得有意义的经验不同的经验 但是感觉不太稳定就是,是否有利于社交和四大宝。 第二阶段是专注甜蜜区拉大差距。第三阶段是持续影响力交接。

      想做、能做、可做的更具象表达方式:喜爱的,擅长的,世界需要的

    1. 非传统性策略:1. 先行动,再回顾 — 只通过内省发现不了真正的自己,必须行动起来找到新的思维和存在方式。2. 别拿自己太当真 — 不要再寻找你真正的自我了,把重点放在你想尝试发现的那些多种可能的自己上。3. 和矛盾共处 — 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在坚持和放弃中转换,与矛盾共处比下一个不成熟的决定更好。4. 积少成多,不要一次到位 — 要抵制住 “做一个重大的决定,一次性改变所有的事情” 的诱惑,运用小步快跑的策略,让每一个小小的胜利积累起来,引领你实现更大的变化,那些定义你工作和生活基本假设的大变化。接受曲线救国的方式。5. 试验新角色 — 挖掘一些能帮你感受新的工作内容和方式的项目,把他们当作业余活动或平行的工作,从而能认真实验而不用过多承诺。从副业和临时任务着手。6. 找到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 别太计较你想做什么工作,而是去找到你想成为的那种人以及能为你的转换提供帮助的人,很多时候需要跳出现有的社交圈去寻找。7. 不要坐等灾难来临 — 不要等到明显的灾难来临,运用日常发生的事情去发现你所经历的转变的意义,练习去组织和复盘你的故事,随着时间的发展,脉络会逐渐清晰。8. 退一步,但别太久 — 花时间从焦躁中撤出来,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积极地投入,发现自己。9. 抓住机会 — 改变瞬间发生,随即就是新的开始,不管做好准备与否,抓住机会。

      2、6、9 其中2、6是有点矛盾的,又要不自我,又要找偶像,而找偶像本身就是一个再别人身上找自我的事情,怪怪的。

      转型的人更注重的是要抓机会,确实

    1. 当你到达了「自由阶段」的顶峰,钱就会为你服务,它是一件工具,有了它,你能做成自己喜欢的事,一旦实现了你的目的,你就会渐渐不会再去关注钱了。这是整个「金钱光谱」中最棒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别的愿望或者欲望,那么我们大可以停留在此处。 然而,我们与金钱的关系难免会延伸到自我之外。如果我们组建了家庭,我们希望孩子们过上最好的生活。如果我们是某个社群的一份子,我们就会想把钱花在能让伙伴们共同进步成长的地方。 当金钱涉及到与我们的生命有交集的人际网络时,它会极大地影响这些关系…… 影响有好有坏。

      所以说这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交汇的地方

      个人主义不代表有理由自私,如同企业主义和行业主义的区别,是需要考虑除了利润以外的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实现是有先后的,而非互斥的

    2. 将自我价值和钱解绑并不容易,毕竟,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把钱和成功挂上钩。财富左右着我们和他人的判断。 但问问自己:这些社会成规到底要左右你的生活方式到什么时候?如果你只是用钱来过别人期待你过上的生活,而不是过一种完全符合你的个性和天性的生活,那有钱有什么了不起呢?

      工作内卷化的原因就是唯金钱论的观念问题

    1. 百度外卖是用这个定价(高端)的市场的成本,在服务这个(中低端)市场的用户。这就恐怖了,当时我们或多或少是在服务这个(中低端)市场用户,我们是这么定位的。但是,我们是用这个(中低端)市场的成本,在服务这个(中低端)市场的用户。在那个时间点,我们看着没它高端,但是,好歹我们的成本和市场是一致的。他的市场和成本是不匹配的,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可能就是一单多亏三五块钱,一单多亏三五块钱,就是永世不能翻身了

      低端的成本干高端的事儿虽然也不对,但是不会速死。反过来就不好说了。 最重要的是合适的成本干合适的事儿

    2. 比如说 STP 的这张图里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价格,不同的时间成本的情况下,不同的价格带里面,每一个都是一个小的市场空间,每一个小市场空间里面,对应一个产品、一个定价、一种服务,对应一个用户群,这个用户群是有一个数量的。如果你做得犀利就只打一个点,但是你希望扩大用户覆盖度。有两种方式,给这个用户群做一个产品,做一个品牌,这是麦当劳。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很难同时做这么多,简化的方法是按「常规定价」和「优惠券定价」,这样让整个业务可以覆盖两个人群。也就是 STP 的人有两个分割点,这样就会导致整个业务的体量变大了,在整个需求空间和市场空间里面,占了更大的需求空间和市场空间,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没有这个方法的话,就会导致每做一个业务,很多都无法复用了,每做一个业务只能搞一个小的市场,那这个企业就经营得太辛苦了。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分层,导致同一种服务可以搞定不同的市场。

      imp 明白了,是一个产品服务两个场景。而两个场景需要的是两种定价、两种服务、两个客户群。 尼玛,这样想想感觉铁路这样的一个大一统场景,还不让做价格歧视,那就只能通过招投标的合同和服务质量来区分了。但是尼玛还会涉及到路局反追质量黑名单?这样的话to铁总市场的分层应该怎么做呢?

    3. 我们经常讨论优惠券这个事情,但是其实优惠券只是一种产品形态载体。在商家使用这个东西的时候,背后使用它的真正逻辑,其实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够以这个载体反过来看很多事,把所有优惠券看成同一个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方法。优惠券是同一种载体,但是商家为了达成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麦当劳、肯德基用优惠券,在最原始的时候是用它做客户分层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工具,就会导致同一类产品只能服务一个更小的用户群,它通过这个把用户群扩大了。

      不太懂什么意思。怎么能够通过优惠券把用户群扩大呢?讲道理应该是分类好了能够把渠道成本变得更精益。

      难度说是通过优惠券把一个产品的对象摸清楚了能够做产品功能的延伸?

    4. 1 分层产品不同的情况

      不同的(价值)分层铸就不同的产品,会带来不同的4p,比如价格、品牌、渠道等等

    1. 线上流量并不是跟线下一样,你把门店开到一个人流很高的地方,你的生意大概就会变好,线上流量跟线下流量有非常大的差别。我后来想了很久来想这个差别是什么,如果我们把中国所有的生意分成两种,我认为其中一个分法是 “坐商” 还是 “行商”,“坐商” 是开一个门店,消费者到我的门店消费;“行商” 是没有门店,要去找消费者。“坐商” 是消费者来找你,“行商” 是你去找消费者。互联网的流量更偏 “行商” 而不是 “坐商”,过去以坐商经营的商家非常难以理解互联网行商流量的特征,所以导致同样的方法转化率发生巨大的变化。

      解释的到位了。但除了location的区别外,还应该有别的要素:

      • 品牌,有品牌对比无品牌认知的产品,目标就是把行商做成坐商
      • 产品,to b的产品还是to c的产品,决策流不一样,产品的触点和接触场景也不一样。可能部分环节线上,部分环节线下
    2. 第三,期望值过高。我也确实注意到有一些大连锁商家落地能力非常强,指挥非常一致,步调非常一致,所以他们能搞定他们的门店,让门店按照他们的想法来执行。但是这种情况会带来另外一种副作用,因为他们搞定这么多门店,所以公司内部常常会开很重要的会议来做这个决策,导致这个会议成为一个战略性会议。一般来说,对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公司,一个战略性会议做了一个决定,就对产出速度有了很高要求。但事实上,整个消费者培育、流程改造这个过程,不会发展速度这么快,所以这是非常像整个传统行业的,虽然互联网行业变化速度快,但是整个业务流程、消费者认知变化速度没有那么快。

      还真是,大多数传统行业转型都有欲速则不达的感觉

    3. 商家在和美团闪够合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王慧文也举出了四个常见误区,包括差异化对待,总部与门店态度不一致,期望值过高,误解流量的作用

      早期的生鲜团购的试水产品

    1. “明道云” 创始人任向晖沟通,他给我推荐了他们的 “aPaaS 平台”,在我来看,应该就是 “企业应用民主化” 的代表,无论是小微公司快速搭建简单应用,还是大企业业务部门自行开发软件,都是有益的尝试

      没想到翻年就开吵。为什么呢这是?

    1. ERP,曾经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信息化系统。但是现在我们看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有几个认为 ERP 是最核心的系统的

      这个曾经是,很传神

    1.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与重要股东二级市场行为实证分析”。简单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高管买股票了,买完以后多少天,股价有显著超额正收益;这帮龟孙开始卖股票了,卖完以后多少天,股价有显著超额负收益。如果要通过这样的交易行为,来算跟未来股价变化的关联性,可以找出非常多来。然并卵。因为你无法把这些关联性交易出来。

      想到了我研究生论文

      然并软的信息太多了,世界是向着平均进发的,没有那么多特效药。等待着周期的到来以及价格的平均就得了

    1. 精益供应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在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内不断地降低价格。大规模制造商认为中标的供应商在合同开始时实际上是亏本销售,并希望通过逐年提价回收投资。精益制造商则认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知道,第一年的零部件价格,正是对供应商的实际成本加上利润的合理估计。总装厂还清楚地意识到,生产任何项目都有条学习曲线。所以他们明白即使原材料成本和工资费用略有上升,在后续的几年里产品的成本也会降低。事实上,由于“改善”,即生产过程连续不断的逐步改进,精益制造商的进步比大规模制造商要快得多,也就是精益制造商的成本下降得更快。

      一个是赌开始的决策对,之后拿设备和开发的规模效应回本。另外一个是赌之后的过程会学习,之后拿学习和经验的改善效应回本

    1. “以战养兵”

      建能力的点是为了打胜仗。 以战养战,以战养兵,以兵养战,以兵养兵。

      以前最讨厌的做项目的目标就是建能力和练能力,可能是错的,可能是因为我不喜欢相信人。

      话说回来:

      • 以战养战的目的是可以轻装上阵,不带补给,灵活且快速反应
      • 以战养兵是什么?
      • 以兵养兵最不可取,以兵养战倒是可行。
  4. May 2021
    1. With the basic and intermediate workflows, these reminders are typically serendipitous. But as an advanced user, you're ready to customize your workflow to better ensure you do all the things you were inspired to do while reading. You customize using a feature we call Inline Tagging.

      除了简单的高亮以外,可以通过inline tagging把后续的todo整合在阅读过程中。 一篇文章一个,一篇文章若干个,可以是连贯的,也可以是离散的,重点是他对我来说是一个meaningful action

    1. 一、拆书帮读书法很容易对知识理解不完整、或者天真地解释,盲目引申到经验,可能酿成大错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看书就是这个感觉咯? 是牵强附会还是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书中也提过。

      这些都是在本身缺乏系统假设的点上出发的,但是本身这本书就没有在讲道,只是在说学习之术。通过几个标签和定位,能够快速让看书这件事件本身产生价值。

      快是核心,产不产生价值这是其他人要考虑的问题了,茧房效应不是读书能解决的。感觉好多评论都夸大问题,过于批判了。

    1. 每个人都应该自我检视一下,在什么方面,我是拥有成长思维的,在其他哪些方面我还没有,我需要改进。甚至,固定思维并不是完全不可取。成长是一生的功课,但每一时刻人所处的位置和状态也需要一个评价。一味的追求成长,而否定当下、此刻我的 “静止状态”,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对自我的逃避。面对挑战和失败,第一时间的退缩与回避是正常的,正视它,并告诉自己当下的我就是如此,但是我可以在未来改变,我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我想,这才是一个近乎人性且可行的方法。

      成长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不成长。 不成长是错的么?至少在我看来不是,因为总有某种资源是固定的,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 允许自己有些东西不成长也挺重要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1. 在导入 ERP 系统时必须要重新评估企业的各种流程采用新技术:(1)流程存在的目的(2)流程处理所需的时间(3)哪些人或部门负责该流程之处理(4)这些流程发生的成本(5)流程处理的地点(6)流程与其他流程的联系(7)流程处理的手段、方法(8)为什么要做该流程

      流程设计的检查表,有点5w1h的味道了。但确实也简单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