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Matching Annotations
  1. Last 7 days
    1. 这里可能有一个扭曲,把普通老百姓对当时官僚腐败、通货膨胀的反感,理解成对社会主义体制本身的反感。

      呵呵。

    2. 乡绅的伦理判断不能完全按照书上写的标准来。他的伦理判断要和老百姓的实践理性对得上。儒家乡绅的伦理判断,很重要的考虑是和谐。

      这个 “和谐” 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了阶级视角?

  2. Aug 2025
    1. 在中国语境中,这样的体系性支撑可能还未形成

      想起传说中的 maskpark 聊天截图:放心,我们不会像 N 号房那样的下场的,人家韩国妇女能参政议政,能专门管我们……

  3. May 2025
    1. 我们需要记住,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也就是说,任意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总是比我们在两个群体之间发现的差异要大得多。

      通常,这句话在反驳 “强调性别生理差异” 的场合说的……

  4. Apr 2025
    1. 超级英雄根本上是以法律之名打击罪犯的

      后面说的法律和制宪权的悖论,我能理解;但这句本身我不是很确定:有没有从个人自由或内心正义感出发的超级英雄,也被归为 “以法律之名” 了?

    2. 才享有殴打你的法定权利

      理论上,除了这些授权的暴力机构外,没有任何人有行使暴力的权利的。——即使是正当防卫时的暴力,也会因为暴力而先被赋予一个疑罪的状态,再因为某些理由被豁免。

    3. 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愿意在有生之年砸一回银行或购物中心。用巴枯宁(Bakunin)的话来说:“破坏的冲动也是创造的冲动。”

      巴枯宁 lol

    4. 观众才会转向兼具双性特质的女主角视角,跟随她最终将恶魔摧毁

      和上一段的 “因为反派的想法和创造力,对其产生认同感” 异曲同工啊。

    5. 很显然,我们应当首先在不知不觉中对反派产生认同感。毕竟,只有他们乐在其中。随后我们当然会为此感到内疚,转而认同英雄,然后看着超我将越轨的本我打到投降,从中获得更多乐趣。

      lol,共情反派~

    6. 英雄们完全是“反动的”(reactionary)。我是在字面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他们只是对事情做出反应(react)而已,他们没有自己的计划。

      赞 “超级英雄没有自己的计划”。ps,没反应过来 “反动的” 具体什么意思……reactionary 大概是 “倒行逆施,阻碍进步” 的意思(所以 = 反动派?)

    7. 翁贝托·埃科曾说过,漫画故事已经有点像梦境了。同样的基本情节强迫症似的一遍又一遍重复;什么也没改变

      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特点的:骑士小说、美漫、网文……

    8. 超级英雄漫画最初是个20世纪中叶的现象,与所有20世纪中叶的流行文化现象一样,本质上是弗洛伊德式的。也就是说,如果一部通俗虚构作品反映了什么人性或者人类动机,你能指望看到的一定是某种流行的弗洛伊德主义。

      我觉得这里大概是说,在流行文化中安排角色面对心理和道德上的困境(aka 自我 vs 超我 的斗争),这样的安排泛滥到了 “刻奇 kitsch” 的程度?

    9. 《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注明一下:第二部《黑暗骑士》是 希斯·莱杰 演小丑成为经典的那部;现在吐槽的是第三部,最后蝙蝠侠开飞机去扔核弹的那部。

    10. 对于任何社会问题,“温和”左派给出的对策总会成为最烂的官僚主义元素和最烂的资本主义元素惨不忍睹的大杂烩。

      lol

    11. 随着旧式福利国家的崩溃,这一切似乎成了历史。强调用“市场对策”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右派,运用起了反官僚的个人主义话语,变得越发激进,而主流左派的斗争越来越沦为某种防御行为,竭力要挽救旧式福利国家的残余力量

      lol,不过书里好像没有说清,(左派 - 挽救旧式福利 - 变成官僚一方)之间的因果联系?只说了俾斯曼时代开始的旧式福利和官僚之间的因果。我再想想……

    12. 为我们揭示的就是后两个维度的权力

      权力的三重维度:做出决策,设定议程,塑造他人意愿和想法。后两个维度更多体现在「规则」之中。

    1. 额外的情绪劳动

      想起 David Graeber 说的:阐释性劳动基本只属于无权者,下位者才会费心阐释上位者的心思,所以根源还是结构性暴力。某种意义上,「情绪劳动」似乎也存在这个思路?

  5. Mar 2025
    1. 没有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

      笑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艺术」的准确定义,是不被社会主义当局所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