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Matching Annotations
  1. Jan 2023
  2. Nov 2022
  3. Jun 2022
    1. As students of Maeda, Ben Fry and Casey Reas greatly extended DBN with the Java-based framework Processing, which has consequently gained wide popularity amongst artists and designers since the mid-noughties. Maeda’s pedagogic focus on play is retained in the nomenclature of Processing, where one does not program, but ‘sketches with code.’

      廣泛被稱為 Creative Coding 的電腦藝術風潮,並不是一場預謀規劃好的藝術運動,但 1990 年代由 John Maeda 在 MIT 的 Aesthetics and Computation 小組中發展出的編碼架構「DBN」,意外帶出了後續的發展。

      Ben Fry 與 Casey Reas (兩人都是 John Maeda 的學生),正式根據 DBN 的架構發展出 Processing,目前最多藝術家與設計師使用的程式語言,讓大家「用代碼畫素描」。

    2. Cybernetic Serendipity, curated by Jasia Reichardt at the ICA in 1968, was another early landmark in the public exhibition of works of art and design made with digital computer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ICA show and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are abundantly clear—not only in the title, but in its list of sponsors: IBM, Boeing, Bell Labs, and the US Air Force, amongst others.

      要談電腦藝術的政治性,尤其是以美國為中心發展的歷史,必定無法忽視許多研究機構如 Bell Labs, Xerox Parc, MIT, RAND 等,這與美國冷戰軍事主義相伴相生的研究單位。

      1968 年在倫敦 ICA 舉辦的展覽「Cybernetic Serendipity」算是較早展示用電腦製作的作品的一檔展覽,從展覽的贊助者也能看到藝術機構與軍事工業之間的清楚連結:IBM, Boeing, Bell Labs, 甚至美國空軍都在贊助名單之列。

    3. In this proposed curriculum, coding literacy is not presented as an instrumental professional skill that the student needs for the world of work or to participate in the notional ‘smart economy’. Rather, it is a strategy to develop a politicised literacy of how software structures the world, and by extension, to identify how the individual might make informed interventions that expose and destabilise such structures. At its core, then, is an effort to mobilise the speculative and playful dimensions of creative coding as political resistance: ‘program or be programmed.’

      教或學 creative coding 都需要一套新的程式課,這本書就是以手冊形式寫成,沒有任何程式寫作基礎的讀者也能看懂。在書中,所謂的「程式識讀(coding literacy)」並不是讓人獲得專業的 coding 技能,而是發展出理解軟體在這個世界如何運作、其中的政治性,身處在其中的人們可以如何顛覆這些結構,讓creative coding 形成一種政治性的抵抗。

    4. Distinct from the instrumental and 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computer science where software is ‘engineered’ and technical principles are mastered in a formal sense, creative coding is defined by a more playful, interdisciplinary mindset where the artist-programmer is primarily invested in specul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iterative practice.

      軟體在資工領域是工程的,在 creative coding 中是好玩有趣的。近二十年來 creative coding 也從邊緣的媒體藝術,進入教育現場的主流。

  4. Jul 2019
    1. 翻译不少删节

      最初我出版這本書的目的只是想,在當時歐洲政治冷戰背景之下,丟一顆震撼彈。可是到後來竟然變成了一本很無聊的教科書。不過,沒想到有很多不同語言的翻譯持續出版。台灣的中文譯本出來後一、兩年,中國大陸上海人民出版社用了這個版本,把它變成簡體字版,但刪掉了整個第九章,也就是第一版最後一章結論全部刪掉。也把當時譯者吳叡人導論所寫的最後一段,關於台灣的部分全部刪掉,這令我很不高興。最近因為要出新版,那新版要不要繼續刪呢?被刪掉的東西要不要放回去呢?我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協商後得到一個很有趣的做法:出版社同意在目錄保留第九章,但事實上繼續刪除,所以說,雖然有目錄跟頁數但卻沒有第九章的內容。大家知道第九章被刪是因為裡頭嘲笑毛澤東、鄧小平,所以在索引裡面還會有毛澤東、鄧小平的名字跟頁數,可是你找也找不到。

      原文:《Benedict Anderson書摘:我們為何迷戀民族國家》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213-opinion-book-Anderson/?utm_medium=copy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5. Jun 2019
    1. 打白条

      百度百科

      打白条:1、欠款单位给开的非正规收据或欠条,如用白纸、便签等。2、领导利用权力进行非正常业务走后门,给开的条子,用条子办事,而不走正常的手续。

    2. 集体主义情怀

      今天有這種情懷的人不都是些比較有餘裕的人嗎?

    3. 我们必须提议:美国副国务卿也必须同时是美国政府里的中国部长,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必须有一个是美国部长。个人认为,只有将美国和中国放在一起搞,搞成一个“美中国”,才能克服熊比特向我们指出的那一全球资本主义的破坏式创新的几败俱伤的可怕的后果,才能够将中、美两国人民引导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上,才能使他们主动抛开意识形态差异,互相示范、竞赛着,去过一种逆熵的生活,搞出激活本地的种种贡献式逆熵经济,给这个星球的人类境况,找出一条优美的活路来。否则,照IPCC的最近报告,不到本世纪末,这个星球就要热得无法让人类活下去了。

      拋棄意識形態差異何其不易

  6. www.versobooks.com www.versobooks.com
    1. Jonathan Crary examines how this interminable non-time blurs any separation between an intensified, ubiquitous consumerism and emerging strategies of control and surveillance.
    1. 拉圖建議我們將 「politics」重新理解為「共同世界的進步組合」(progressive composition of the common world)。
    2. 如何建立一種「物的議會」(Parliament of things),除了讓「人」可在其中暢所欲言,如土壤、大氣、蟲魚鳥獸等「非人」也可有發言權與投票權。

      寰宇社交

  7. Mar 2019
    1. 人类今天面对的处境是极端复杂而 纠结的,并在知识生产中出现了极大的危机,这项危机几乎在上个世纪六 ○ 年代的哲学家、理论家的论述中就已经提出,意即学科分 类造成思想无法对准所面对的现实与问题。 时至今日,即使「跨领域」之 名已经到几乎被滥用状况底下,问题意识的范畴区分依然凌驾于迫及眉梢的历史现实,诸如「殖民」与「技术」(或科技)、「文化理论」与「生态学」、「科学」和「宇宙论」等等。 笔者尝试在这篇概要的论述中,依据今天的现实处境,对于上述问题意识进行重塑 :特别是殖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此关系与宇宙技术论的关联性 。 「殖民」的问题确实在过往的研究中先是侧重于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史描述,尔后又专注于文化艺术的文本分析与意识形态分析,长久以来对于「文化诠释」的依赖 , 使得关于「殖性」支配的论述无法面对科技社会的挑战,而「技术」或科技的相关研究也鲜少从支配关系进行提问;这也就会关联到文化理论难以同生 态与科技环境的相关理论;又或是涵纳历史文化的宇宙论,事实上也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 没有同科学进行 明确的 对话。 所以,这篇论述 就是企图重塑出上述关键面向彼此相关的问题架构 ,意即一方面重拾希蒙东对于「感知学 / 技术」二分的质疑,再则,重拾德勒兹与瓜达里反对「超验 」并重返「土地」的思考时,对于海德格存有论的 批判性 逃逸, 最后,从他们两位共同书写关于物质论的篇章, 呼应许煜提出的「宇宙 技术 论」, 探讨宇宙论与殖性支配的关系 。   殖民主义随着大航海时代将欧洲人与欧洲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逐步将东亚与东南亚纳入经济殖民的框架,也从而建立起 近现代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殖民体制和政商网络,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的民族自决和独立运动,虽说摆脱了外来政权的治理和剥削 ,但随之迎来许多后续效应的各种分裂和纷争, 以及被殖民者心理后续的扭曲状态和 挣 扎,让我们理解到「后殖民」处境的确切状态与复杂度。 于是后殖民理论如火如荼地 从 九 ○ 年代发展 ,虽说在理论上的发展近二十年后趋于平息,也同时在体制中形成完整的学科, 但这五年间随着全球新兴市场的经济操作,与多元文化的困境,使得后殖民课题再次受到当代艺术的青睐,尤以最近一次的 卡塞尔 文件展和随之的许多双年展为着。   然而 后殖民论述的 这段发展 和八 ○ 年代末 全球的民主化运动 ,以及与这一波民主化密切相关的全球化滥觞,在这人文科学的发难、民主化的全球延烧与高度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型之间 的「视差关系」( parallex ), 是否存在我们不能轻 忽 的关联性? 明显地,「文化」在这二十年间( 1980’s-2000’s )从调研描述、跨文 化研究到今天的商品化,即使「后殖民论述」 提供我们许多描述方法、辩证模式以及概念界定,但似乎未能有效说明 近十年来的发展, 或说无法形成有效批判,因为 一方面 学术流通的商品化让批判停留在唯名论的一般性指称, 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论让后殖民的许多论断和方法都仅能着力在 差异性的衍生与混杂性的强调,反而大量限缩积极的对话。 此外, 殖性的 支配关系并未因为 后殖民论述的批判以及该批判所带出的认知而有所缓解,相反地,几近全面性的商品化与新自由主义促成的高速积累和崩溃,快速地倾斜了这个世界,社会关系的断裂与贫富差距容许了更暴力相向的状态,民主至此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世界结构与殖性支配在历史中的真正发展,而不能满足于将殖民和后殖民锚定在特定历史时期、更不能单纯地以国族区分来说明这些发展; 换言之,应该存在跨越现代国家体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殖性支配,如此 , 才能了解到 今天数位技术与网路科技的环境下,殖性支配 如何脱离了我们原有认知的尺度和框架, 在高速流动 的讯息、资本与权力关系中形成 不同 以往的新模式。 在这追寻中 , 我们 首先 遭遇 了杰哈 . 维泽诺使用却未深究的一个概念:潜殖。   「 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是一种朝向再现之废墟的邀请;这项邀请揭露了部落幸存、伪论述的痕迹,以及不及物影子的残磁。 … 后 现代影 子反驳了潜殖史、打折的见证、拟像,以及消费主义的庸俗本质;同时,伪代词、转化与部落意识的闪烁也在文学中被听到。 … 部落文化的冷拟像或是以某部落指涉为前提的潜殖伪装,都是历史中最常见的再现。 」 [1]   杰哈 . 维泽诺( Gerald Vizenor )在九 ○ 年代即率先以印地安文学的修辞研究提出「潜殖」( paracolonial ),与后殖民论述不同之处在于他不着眼强调「文化特殊性」的首要位置,此外,他以德希达的延异概念与布希亚的拟像理论检讨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书写的案例,对于印第安部落文化与印地安人生命的描绘进行复杂而多层的辩证, 同时更进一步 意识到 欧美批判理论对于 部落文化书写的介入,一方面 表达出 「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如何在部落文化缺席的状态下制造出偏差的诠释和拟像,另一方面又 先行预设出一种双重平等,分别是是「鲜明礼貌」下虚假的平等,以及 平等的预设上思考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法(称为「幸存的拟像化」) ,以得以直接对于哲学性理论进行引用 :   「 基础理 论已经过度覆盖了部落想像和记忆,以及足以解释潜殖历史论之拟像和残酷的自然理由。尤其是人类学,绝不会是部落想像、解放与文学的最佳倾听者或诠释者。 」( Vizenor , 1993: 75 )

      這幾段完全重複前面了.......

    1. ”对于像扎克伯格这样的工程师,甚至像是维纳,几乎对党派政治没有丝毫兴趣:如果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不用游说或是投票;你开发新的技术就行了。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將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1984》

    2. 多数公社都已瓦解

      why

  8. Dec 2017
  9. Oct 2017
    1. ?

      改全形

    2. 我們一開始鼓勵citizen reporter(公民記者),每個人可以以個人的身份去作一個citizen reporter,就像美國的blog journalist(博客記者),那時候

      改全形標點

    1. 所謂的 Civil Disobedience,公民抗命,開始的時候談比較集中在公民素質的討論,一個公民應該怎麼樣,要理性、非暴力等等。抗命運,抗命定的一種過程,這種抗命其實是一種生存的態度,是一種生存的習慣。 所謂的 Civil Disobedience,公民抗命,開始的時候談比較集中在公民素質的討論,一個公民應該怎麼樣,要理性、非暴力等等,有關抗命談得不太多,我就寫了一篇文章稍微談了談,談得不是很多。抗命是甚麼意思?抗命運,抗命定的一種過程,這種抗命其實是一種生存的態度,是一種生存的習慣。

      重複了

    2. 多了

    3. 引號的方向要改

  10. Sep 2017
    1. Aluminium

      contraption 白盒子、打開來的機器

    2. 未來主義宣言全文
    3. Vox.com: Gated Reverb

      這個例子讓我想到「本真性(authenticity)」的討論,不管是攝影術(1839年法國政府買下達蓋爾的銀版照相法專利)或是錄音技術(1877年愛迪生取得留聲機專利),在剛發明的時候都很難被人們接受,除了認為那些影像和聲音是「複製」自一個「原型」因此不具權威、不是正牌的之外,還牽涉到剪輯、後製的問題,所以究竟什麼才是真實的?人對「何謂真實」的執著好像總在新科技、新技術出現的時候顯得特別強烈呢。(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