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Matching Annotations
  1. Sep 2022
    1. 汉语能省则省,具有表达的简洁性,来源于象形文字的复杂结构,必须用少数的文字表达很多意思。

      这就是我刚才说的

    1. 現在學校裡的外語教學,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技術,大約才一百多年出頭。而且很不幸的,這門技術,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翻譯」。也就是說,我們在學校裡面學第二外語的方法,不是「從零開始學一門新語言」,而是一門「將一門語言翻譯成另外一門語言」的技術。而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自己是在學「翻譯學」而不是「學新語言」。

      不认同,深究的话语言舞蹈现象在baby期就养成了,加上认知积累最快的少年阶段,母语习得的现象是不可重复的。后期再去学一门新的语言,则需要新的technique。至于这个technique是否是类比于翻译学,我认为不重要,但是我国K12教育的体系不是在英语学科上出了问题的,其他学科也同样的问题。很多老外也是听说能手,在读写上可能是一塌糊涂的,而ielts、tofel对英语的读写要求高于一般老外所需要掌握的程度。一个人学一门语言当时是为了沟通,但构成的层次目标不同,对应的模型也不同。在语言学的面前,首要参考的应该是相应的外语融入目标的模型。

  2. Aug 2022
    1. 如果想要升級自己的大腦。最好最快的方式並不是看書。而是浸淫到最適合自己核心打法的環境。然後高速學習平均他人並升級。

      天时地利人和+勤奋,前面还有个胆子大。

    1. 有的时候,你要攻克的领域,不仅找不到老师,甚至是也没有书。这要怎么办呢?这种状况不是没有。特别是跨界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混合性领域的挑战,前无古人,目前后无来者。

      是否可能一个人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问题”? 是搜索不到的问题,是语义表达的问题,还是它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觉得大部分情况人们遇到的问题是一个宏观而抽象的概念,因为不理解内涵,也就很难分解后进行表达,这时候这个问题就是个假的问题,你可能压根没有意识到你到底要干什么。首先要澄清出来这个问题的事实。

      然后搜索相关的概念网络,让问题得以正确的表述出来,再进一步进行分解和逐一击破。

      这个现象对于人们不清楚的领域非常常见的,尤其人们讨论社会、政治等现象的时候,缺乏内涵理解,无法围绕一个正确的主题进行讨论。

    2. 这简直是太爽了。很多人都误以为我现在技术能力这么高,学习能力这么高,是因为时间管理很好,精力旺盛,所以可以挤出时间学习。其实真不是,我是真正做到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我一天 24 小时,有 18 小时,都在玩这些领域。既学习,又工作,更可以赚钱。一鱼多吃。 其实,我真认为工作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学习,就是把你不知道的变成你知道的,内化成自己的经验。每天既然都要花八小时在公司上班,不如把这个时间去学工作上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做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然后你再抱怨老板很傻逼,同事很傻逼,我在这间公司成长很慢。 成长很慢真不是公司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教育领域里面叫做中学,但是只强调了一面。实际上工作中,更多是学中做,学习更直接的为工作服务。这里面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体系化的学习与工作之间关系,大部分人的问题是缺乏专业与系统化的视角。把零散的经验变成可以复制的、可以持续迭代的、可以更广连接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合一的视角,不要被迫害妄想的脑回路:我必须要牺牲点什么。

    3. 自己如果没有一项技能精通的话。去学第二门第三门的技能,速度效率不会很高。但是一旦你在一项事情学到专精,很自然就会产生一套自己对于学习的框架套路。继续去学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会有指数型加速的效果。

      学习这件事,连接会增加知识结构的稳定性,也会长期保障每个知识的安全感。很多单点的学习如果不能获得连接性,那么即使某个时刻出现的很强烈,很显著,也会慢慢消逝掉。学习需要融入身体的体验里面,变成肌肉记忆。

    4. 我通常在拜完一个大师后,不仅会只字不差的先模仿一遍,后面更是会不断的重复练习。 先走一条不会掉坑的路,再反覆抽掉里面我觉得可能会出错的环节,试著真摔一下。摔几下,就会搞懂里面真正的奥秘诀窍了。这时候我就产生了自己对这门方法的独特心得。在老师给我的树上长出了新知。我会尽量在刚学完后,多走几遍。确保我真的搞懂,而且可以灵活使用,短时间不会忘记。

      找到框架靠品味,学会框架靠练习,变形框架靠能力。大师不只是提出框架的人,而是知道框架的局限,以及在各种情形下如何变形的人。

    5. 所以,填鸭法真不是没有用。相反的,对学习一门全然陌生且有难度的技能非常有效。你可以先用这个方式,先取得一棵树,在记忆还新鲜时,练习补完强化技能。 我认为比较可惜的是许多人在经过青春期填鸭法的荼毒之后,下意识的厌恶填鸭法。所以在成人期有自主学习权后,全然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甚至反过来认为认为以后学任何东西,绝不能再用填鸭法,学新东西时一定得从「理解基础原理」开始,才学的扎实。 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反效果。

      成年人放弃学习的成本极低,没有一些即时反馈和刺激很难坚持下去,要看到成果才行,所以我认为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建立理解的,一条是追求效能的。分别从理性要素和心理要素上去给自己发展这门领域的空间,这也是一个开发和探索的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相互校验的问题。我认为成年人理应掌握各种生存和生活的技能,但是为了适应环境,有些技能用完即抛(throw-away),有些技能只需要先建立个索引,有些技能需要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一张cognitive map配合不同的technique,与现实之间进行adaptive mapping

    6. 花上一两年时间,完整学一门技能,在成人世界里面是极大的奢侈。除了刚出社会的新人,或者是无所事事的学生之外,没有人是有美国时间慢慢学习的。 所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自己「建树」,而在于如何「借树」。找到真正的高手,向他拜师,学习他的「高频小套路」。 我们常常在某某大师的学生上看到某某大师的影子,这个影子其实指的就是这样的虚线框架。 如何熟练技能 找到了大师之后,如何熟练自己的技能呢? 方法就是,就是对这个虚线学习框架,来回反回的补强断裂点,以及重复练习加强深化。

      对于封闭的问题,实际上抄袭就足够了,甚至没必要记忆,像看说明书一样,用过一遍就会了。找到高质量的资料即可,但是你要去发展这个领域,往往走不了太多捷径。

    1. Step 1 :找出你最想问这本书的一个问题 请你下载这个 A4 模版,每次读书的时候,就写上 书名 带著你想要问这本书的一个主要问题。 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动机 Step 2 :限时 30 分钟快速摘出 16 个关键字 然后开始「快速读书」 我指的「快速读书」是指开始快速翻阅这本书,看到你认为「最相关的关键字、段落」就记进去 总共有 16 格,填下你观察到的关键字 记得读书时,旁边放一个计时器,严格限制最多只能读 30 分钟 Step 3 :针对这 16 个关键字,整理出 3-5 个重点 看着这 16 个关键字,整理出你认为的 3-5 个重点 这 16 个关键字,你会发现其实都在讲同样的几件事,而且他们可以浓缩成 3-5 个重点或一系列的动作 Step 4 :复述心得 拿着这张 A4 笔记,马上复述给朋友听,你在这本书得到的心得。 你会震惊于:自己竟然可以复述整本书所有的要点以及来龙去脉。

      1、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也为了理解作者的脑回路,这种读书法可能只适用一些思维密度比较低、适合速读的书。这部分书本身也不值得花时间一字不落的读。 2、工具本身蛮复杂的,直接记一些段落和大纲即可,甚至只看最后一章的建议即可。 3、很多书在context和论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文本解释,我觉得这部分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这些内容和结论构成了一体的事实,如果忽略掉这些部分基本上等于接受到了错误的信息。作者容易误导这些方法是universal的,但是没有很谨慎的说明其实使用这些工具或者接受这些结论是有假设前提的。还是那个句话,如果书不必要写这么多,那是书本身的问题,你是一个高级读者还是一个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的小白自己最清楚。

    1. 太阳系的探索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技术能力。太阳系探测面临着未知天体和特殊的天体环境。它从地球出发,需要经过长期飞行,才能实现对这些天体的飞跃、包围、着陆和地面检查探测。这一过程几乎接近人类空间技术能力的极限。一旦实现,就意味着空

      哈哈哈啊哈

    1. 就会立马自动的同步到Readwise之中。同样的上文所提到的免费的替换服务Hypothesis也是支持自动同步到Readwise之中,不过我的测试是Inoreader进行高亮之后几乎是瞬间就可以同步到Readwise之中,但是Hypothesis就需要等待一小会或者需要手动点击同步。在Inoreader中还有一些没法解决的信息获取方式书籍以及播客也同样可以在Readwise中统一获取高亮信息。书籍Readwise支持可以同步Apple Book或者是Kin

      v的地方对方给对方

    2. 速爆炸需要我们能更加高效的去获取信息源,上述的所有工作流都是适合我自己的方式,这个文章的目的也不是要求要照搬我的方式,只是

      dsf ds sd fsd fsd fsd fs f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