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atching Annotations
  1. Apr 2024
    1. Batching

      这个是 inference 时候的那个 batch吗? 比如需要等多久,或者需要等到多少个item可以装进一个batch里面去

  2. Apr 2022
    1. 看了一半,写的貌似挺好的。但我对这一块真的从来没有思考过,没什么共情,也因此没什么启发。

      摘抄一段: 估计年后有一波跳槽的,如果工作年限没超过5年,且因为薪资跳槽而不去评估即将加入的团队,其实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交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加入一个团队的回报有很多种,从长期来看「思维方式」「人脉关系」「专业技能」的价值远超当年的财务回报,这些东西甚至是用金钱很难换来的东西。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如何识别有潜力的中小型创业团队和创始人。对比目前的团队,其中的跨界提问和循环引用部分,差距应该还是比较大的。其实如果一个团队不在乎团队成员的成长,那么这个团队是没有前途的。反之如果一个团队成员只能自扫门前雪而不求进步,那这个人也是不合格应该被淘汰的。

    2. 其中我认为相对重要的是第五个——内心敏感和共情能力,以及他能够在共情的同时做出最冷血的决策的能力。

      矛盾吗

    1. 直白来说,这篇文章写的很差劲。总结如下以免自己犯类似错误 1. 题目之间关系不明确,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感觉有一部分重复 2. 承接语句不明确。 3. 大量“奇怪“词汇,例如第四节”专门知识“,什么事专门知识?后文也没有给出定义。 4. 并不知道正文和simon学习法有什么关联。

      总结一下,就是对学生如何教育是需要研究的,目前的方案是 1. 明确目的 2. 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代替学生总结好if-then。【以及为什么不这么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能让学生更有代入感的例子和实践,会更有帮助

    2. 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目标。然后,你要试着用人类的思维过程来明确这些目标的内容;然后你要问,如果让学生接触到什么样的体验,能让他们获得这些技能。

      这也是写代码必须要有的过程

    3.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更系统地关注学与教的过程,但是,除非我们有一些关于如何学与教的东西,否则这样做是没有用的。这里一定有一门潜在的科学,或一些系统的基础知识:当一个人在学习或教学时,他们的头脑中到底经历哪些过程。

      也可以用在育儿上。从简到难,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但现在的人太过于急于求成。

    4. 在计算机科学中,我们把这些if-then语句称为productions。熟练掌握问题领域的人类就像一个生产系统一样进行操作,在给定的情况下找到适合的动作(IF),然后应用这个动作(THEN)

      好的教辅书就是干这个的

    5. 你们都坐过教授的课堂,他上课时从黑板的左端开始写方程,下课时在黑板的右端写QED。你一直在仔细观察,你知道每一步都是正确的。但你不知道的是,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步。

      这可能是”预习“的意义,发现难点,然后在听课的时候有目标地去听课。

    6. 我们发现,学习的有力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提供经过加工的例子,一步步解决问题的例子[7,8]。让学生通过这些例子,找出如何从一个步骤到下一个步骤。现在,这有点像从实践中学习 —— 扔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或她去解决它。但通过提供例子,你是让学生一步步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你可以根据学生的难易程度,把每一步都做得很长或很短。

      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应该遵守的路线。

    1.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进场很早。 我觉得世界已经不太给晚进场高质量的创作者从前那样巨大的福利空间了

    1. 发现某件事对你是否有好处的方法,就是评估他给你带来的感觉如何。如果有空虚和后悔的感觉,那多半就是不好的。所以你需要一个详尽而具体的计划。无需一步到位,但是要写下来比如每天刷朋友圈带来的价值,写下来让你自己审视他们。你需要不断的评估和跟踪自己的行为,没有量化,就没有改进的可能。

      没有量化,就没有改进的可能。(善于利用统计,给每篇看过的文章打个标记?)

    2. 检查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拒绝那些利用你的偏见的信息(们),控制你的总消耗量。

      人们总是会点开自己想看的。这一点如果利用好了,就是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利用不好就是给文章作者刷点击率。

    3. 信息成瘾像食物如果你和食物关系不好,他们将会破坏你的生活。信息比食物还危险,因为吃饭至少还需要做饭和刷碗(外卖似乎快颠覆了这个问题),但是信息消费却毫不费力,你身边总有屏幕食物还会反应在身体上比如一段时间吃多了,会感觉变胖但是信息却容易被忽视因为除了让你自己心烦意乱,其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如果你吃饱了,你是无法再吃下去几个蛋糕的所以你也应该像这个样子,控制你对信息的摄入

      我们给自己设计每天的食谱,每周去超市需要买的原材料。或许我们也可以对如何摄取好的信息做一个规划。

    4. 无止境的 feed 流:你可以无穷尽的滚动下去,寻找有趣的好玩的东西,而进入一种「僵尸」状态。是的,只需要滚动,点击,心不在焉的把时间都浪费掉。

      这不就是暴食症吗...

    1. 总结:笔记类软件不仅仅应当是第二大脑,更应当补充一些“第一大脑”已经有的功能:譬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补充“第一大脑”的缺陷:容易逃避困难的事情,容易遗忘。

      昨天睡觉前看到这篇文章非常激动:that's it! 更令人兴奋的是,如果可以设计出来,将笔记中提到的某些概念自动做关联和检索,给读者推荐新的知识(不过这是不是和推荐系统没啥区别了?)

      目前一些app 已经有相关的功能,比如kindle 的flash card,roam好像也有类似的。

    1. 这篇吹了wordle,但问题是wordle本身非常简单,就如同流行的微伞小游戏一样,即插即用,不需要保存进度。

      这也让我想起一本书叫《黑客与画家》,里面提到了未来的app会直接发展为网页端,我觉得微信的小程序其实是一种尝试,但显然小程序的使用体验远弱于实际的app。

      关于web3,我想起tootle上有位朋友的话:我们对web3的抗拒正如同我们上一代人对web2的抗拒。我其实无法判断这句话的正确与否。所以我准备开始记录一些事物思考的过程,以便我在二十年后能够复盘。如何更高效地完成这一点呢?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