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3 Matching Annotations
  1. Jan 2021
    1. “砸雕像”风潮蔓延到德国,引起了德国民众对是否应该移除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的讨论——这位“铁血宰相”是德意志统一和帝国建立的首要功臣,也是德国参与殖民行动的主要推手。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柏林碉堡博物馆馆长乌特·埃弗特(Urte Evert)表示并不认同把俾斯麦的雕像完全从公共场合拆除的做法,因为这将剥夺公众在公共场所观看、讨论这段争议历史的空间,“并非所有争议之物都必须从公众眼前消失、销毁或者进入博物馆的,有一些问题雕像可以在展示出其历史问题的前提下,留在公共场合。”不过她亦指出,博物馆或许是一个展出争议雕像更安全的场合,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专业解说或工作坊的方式了解更多背景信息,让雕塑获得“语境”。

      有点像文革破四旧

    1.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维克多·帕帕奈克最重要的著作。该书于1970年出版后,以其开创性的理念和对当代设计文化的尖锐批判,引发设计界的阵营对立和论战。作者思想锋利,观点极具前瞻性。迄今为止该书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成为传阅度最广的设计书籍之一。 维克多·帕帕奈克犀利且毫不避讳地指出设计领域里的诸多“无用设计”,提出设计应与“真实世界”相连接的新观点。将设计放置在整个社会远景中,则设计必须有意义,要为人的“需求”而不是“欲求”设计,要为多数人的需求服务,要为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发展服务。帕帕奈克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观念,细致描绘设计与社会责任、生态环境、思维方式间的勾连,他对“设计目的”的解释成为现代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起点。

    1. 延续前作《动物方言》的声音处理方式(母子对谈,磁带,噪音)和纸上动画手法,但比前作更有意识地使用了数据库电影的方法,从一张庐山旅游照开始,将庐山作为「记忆之场」,《庐山恋》作为数据库解析的对象,一面延伸出家族记忆-后记忆的脉络,另一方面又带出复杂的社会意味:庐山同时作为公共空间(几个著名景点的数据库式照片集)和政治符号(甚至放了一张庐山会议照片),《庐山恋》作为重要影片的公共记忆,爷爷在文革中的遭遇;对影片的拆解包括其中的镜子、钟表、台灯(混合了前作中商用目录的手法),同时也包括电影院空间。

  2. Dec 2020
    1. I think the right way to build a large community is to build a well-connected, collaborative body of many small, intimate micro-communities, the way small cells glob together with quick interconnects to form larger bodies.

      我认为建立一个大型社区的正确方式是建立一个由许多小的、亲密的微社区组成的、连接良好的、协作的主体,小细胞聚集在一起,快速相互连接,形成更大的物体。

    1. 全书的内容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前三章主要是在探讨city/urban辩证法,以及如何从相遇这一概念出发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过程;第四至六章讨论了相遇的政治以及它如何激发出市民们的想象力,并最终为城市的变革提供可能性条件;最后一章的重点在于革命性的实践——相遇激发出来的破坏性的想象力将如何在实践领域展开。总得来看,贯穿这三部分内容的主题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从相遇的角度出发,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另一个是理解由想象力所激发的社会变革。

    1. 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专栏”,作者来自全球顶级经济学者、诺奖得主、政界领袖,主题包括全球政治、经济、科学与文化塑造者的观点,为全球读者提供来自全球最高端的原创文章、最具深度的评论,为解读“变动中的世界”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