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Matching Annotations
  1. Nov 2021
    1. 2010年,TOILETPAPER横空出世,如平地惊雷。没有广告、没有正文,除了刊头这11个字母,整本杂志再也见不到任何一个字。

      同时,它的视觉又如此激烈浓郁,游走在庸俗与先锋之间,像鲜花、生肉、口红和意大利面制成的超强炸弹,砰砰砰一阵爆破,不必仔细阅读,即可让你肾上腺素狂飙。

      就是这本“一纸空文”的杂志,朝着这世界硬生生地炸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学风格——即便你一期都没买过,肯定也见惯了它出现在家具、时装、音乐、建筑上。

    1. 《Casa BRUTUS》1988年作为《BRUTUS》的增刊开始发行,杂志以“Life Design Magazine”为基石,以设计为出发点,探讨包含艺术、建筑、旅行、美食、生活方式等内容。2000年杂志正式以月刊形式对外发行,围绕“家”这个永恒的话题展开创作思考。

      该杂志封面从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从刷屏社交媒体的神秘街头涂鸦艺术家BANKSY到日本偶像组合《岚》的成员樱井翔,多视角全方位展示设计与当今社会的映衬与共鸣。日式清新写意的格调配上经过缜密设计布局的图片,将每一期杂志的主题以最详实的方式铺陈开来。

    1. 1924年德国杂志《Novum》以《Gebrauchsgraphik》为早期名称在柏林创刊,经历96年的风雨在2020年休刊。誌屋珍藏了《Novum》休刊前的众多期刊,设计爱好者每每于书店浏览都会沉浸于其独辟蹊径的设计思路与大胆前卫的设计理念。《Novum》早在二战时期就找到了平衡商业广告与设计美学的方法,每一期的封面都作为设计推广窗口,为设计界输送了一批批新鲜血液。

      《Novum》很早就开始采用双语行文,英文+德文的模式极大地帮助该刊物走向国际舞台。不仅在图片与排版上有所突破,《Novum》在字体的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随着时代的变迁,杂志字体由繁致简,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的特征为其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增加了自然与社会属性的辨识度。杂志的插图常以三个特点为主:设计元素的灵魂应用、几何图形的抽象叠加与女性形象的颠覆更新。

  2. www.idea-mag.com www.idea-mag.com
    1. 于1953年创刊发行的日杂《idea》如今已陪伴大家走过了68个春秋,在这些岁月中《idea》一如既往坚持对于设计的审美把控,以收藏级别的内容呈现被读者奉为平面设计类殿堂级刊物的杂志。作为致力于设计与印刷排版突破创新的杂志,《idea》每一期都会采用不同材质的纸张,选取不同的印刷颜色与技术,由此为读者带来千变万化的设计体验。

      与传统日杂小篇幅多板块的模式不同,《idea》一贯喜欢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讲好一个故事,内容主题从人物、事件、年代到流派包罗万象。杂志的灵魂人物,艺术指导白井敬上主张保持内容与排版设计的调性一致,以将每一本杂志都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为目标,白井的参与让编辑与设计的创意更完美的交融。

  3. ssawmagazine.com ssawmagazine.com
    1. 以“春夏秋冬”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作为刊名,来自赫尔辛基的《SSAW》于2012年创刊。带着将芬兰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愿景,这本斯坎纳维亚风格的杂志挖掘了无数有才华的设计师,在众多创意的支持下,杂志打造出了真挚又打动人心的品牌。

      被读者戏称为“收藏手册”的的《SSAW》每一期都以最严苛的标准打磨文章与摄影内容,呈现的作品包括时尚大片都与传统杂志所采取的角度有别,不仅极具视觉冲击性,还兼具商业主流刊物少有的艺术格调,最大化保持摄影师与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1. 《Shopping Design》是一本于2016年11月创刊的台湾杂志。从自身立足的土地出发,以发现美的眼睛挖掘新鲜有趣的人、事、物。该杂志以设计为核心,在艺术、建筑、电影、音乐、美食等领域找寻设计的真义。“未来每个产业都是设计的产业”,在步入这样的未来之前,《Shopping Design》希望消费者、经营者正视设计的本质。

      杂志每一期封面都有不同的企划,主打栏目Vision作为固定板块为大众带来国内外实时的活动、展览、剧院、酒店等的另类设计风格与设计趋势。Special Report特别报道以人物专访为主,Cover Story封面故事占据杂志50%-60%的篇幅,多角度详尽介绍封面主题背后的故事。

    1. 作为全球发行的双月刊杂志,《BranD》致力于挖掘品牌设计中的亮点。该杂志由香港Sendpoints出版,创刊于2012年,现有中英文、欧美、英文三个版本。每本200多页的厚度从质感上突显其内容的丰富,《BranD》每刊还会设计2版封面,AB面的选择满足更多的审美角度。

      每期杂志从视觉、行为、理念三方面展开内容,为设计美学定义了一种新的审视方法。杂志不仅追求高品质的视觉效果更不断探索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内容板块涵盖设计、艺术、商业等领域的专栏,力求找寻潜藏于设计二维平面下的多科学创新手段。

  4. Oct 2021
    1. 《032c》是一个真正践行‘do-it-yourself’精神的出版物。它来自朋克运动,意思就是,放手去做吧!你就去做你自己的杂志,创立自己的品牌,而且你有能力做到。不需要MBA学位,不需要征求任何人的同意,也不需要拥有一份工作,你就直接放手去做。

      • Joerg Koch

    Tags

    Annotators

    URL

  5. Sep 2021
    1. 《太凯尔》是一本前卫文学季刊,1960年诞生于巴黎。它的创办者是两个同为24岁的年轻作家菲利普·索莱尔(Philippe Sollers,1936.11.28~,上图左二)和让-艾代恩·阿利耶(Jean-Edern Hallier,1936.3.1~1997.1.12,上图右一)。杂志连续发行了22年,期间主要编委还有让-勒内·于格南(Jean-René Huguenin)、让·里卡多(Jean Ricardou)、让·蒂博多(Jean Thibaudeau)、米歇尔·德吉(Michel Deguy)、马尔塞林·普雷奈(Marcelin Pleynet)、达尼斯·罗什(Denis Roche)、让-路易-鲍德里(Jean-Louis Baudry)、让-皮埃尔· 费耶(Jean-Pierre Faye)、杰奎琳·里塞(Jacqueline Risset)、弗朗索瓦·华尔(François Wahl)、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人。

      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文学艺术是《太凯尔》的基本方向。只是因为大家都年轻,免不了追逐新潮,当时最时髦的新小说、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都是他们的目标。以致有人把它的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称作形式主义时期。

    1. SIGHT AND SOUND是由英国电影协会(BFI)每月出刊的一本电影杂志,于1932年首次出版。该杂志对电影的评价全面且权威,不光包括对商业大众电影的赏析,小范围上映的艺术电影也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1. MONOCLE这本杂志完美契合了志屋“都市杂食者”这个概念,它不仅有小众爱好者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设计时尚板块,还涵盖商业金融与国际资讯,是一本专为精英人群打造,具有全球国际视野的杂志。

      MONOCLE与同类型杂志的不同之处是,它更加注重对受众人群的实操能力培养:例如九月刊中的“商业”板块就讲述了房地产开发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邀请到了三家房地产公司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方案,详细描述了开发商开拓的多用途社区新项目。

    1. ELECTRONIC SOUND于2013年创刊电子版,在2016年开始制作实体杂志。凭借对电子音乐的追根溯源和对其未来的热切期待,ELECTRONIC SOUND将音乐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与技术环境中。

      ELECTRONIC SOUND将高质量的音乐新闻与生活方式内容相融合,深入报道当下环境里先锋电子音乐的思维与灵魂,致力于将电子音乐从诞生开始到现在的点点滴滴逐一串联。

      杂志的专题角度新颖、语言简练犀利,既不盲目夸大新人音乐的创新与突破,也不过分沉迷于对往昔电音的追忆与赞美,是电音爱好者的必读之物。

    1. frankie是来自澳洲的一本关于女性生活方式的治愈系杂志,其封面精致细腻,内页插画和照片也都是温柔清新的风格。

      在内容范畴上,franki几乎涵盖了关于美的一切领域:有学生实用向的时尚穿搭,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抓耳的小众音乐与新奇的旅游打卡地。每一期有关于艺术家的深度专访,不定期还会掉落诸如话题辩论的特别企划。

    1. frieze1991年创刊于伦敦,被读者们称为当代全球艺术“黑皮书”,与市面上大部分艺术类杂志不同,frieze更加注重文学性的阅读体验,整本杂志由三大板块组成:主题讨论,专栏文章,艺术评论,为喜爱深度阅读的读者提供了最专业独到的艺术见解。

      在碎片化时代,信息摄取的形式日渐动态化、图片化,读者获得完整阅读体验的时间越来越少。frieze考虑到了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用多彩的平面设计,饱和度高的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为读者带来了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1. OBJEKT是一本由荷兰Hans Fonk出版公司专为建筑与室内设计而打造的一本全方位季刊。于1991年创刊,一直深受高水平读者的青睐,读者中不光有建筑与设计界的从业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与艺术爱好者。

      OBJEKT通过专业的知识为读者提供关于设计与建筑最权威的视角与观点,向读者传达当今世界最顶尖的设计资讯。其范畴除了设计以外,还包括园艺、古董、现代艺术、博物馆研究等。

    1. KINFOLK作为一本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创立于2011年,这本杂志没有任何广告,力求给读者带来最纯粹的阅读体验。高饱和度的摄影作品,单栏的排版与大量的留白,杂志在视觉设计上独树一帜的做法吸引了无数追捧者。

      KINFOLK主打一种缓慢而舒适的生活节奏,内容融合了艺术与设计,烹饪与手工,杂志还会刊登不定期线下Workshop的反馈,让读者粉丝们更好地进行阅读体验、创意活动的交流。

  6. Aug 2021
    1. 这本年刊杂志的制作者是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们。和想象中专注于学术研究和抽象讨论的学生杂志相比,这本《巴西利亚》用更现实的方式表达对时代的关心。

      每一期杂志都有一个主题,创作者们围绕主题做人物采访和跟踪报道。从创刊以来,出现过的主题都有“邻居”、“理想与怀疑”、“等待”、“母与子”、“污染”。

    1. 这本文学杂志 2005 年在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威明顿分校创刊,现在已经有了 25 期,仍由学校里艺术、文学系的学生运营。

      这看上去是一本严肃的杂志,不过这不妨碍创作者用它来表达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杂志试图把文学与科学、人文话题结合起来,能谈人与生物、也能谈城市与农村。

      这也是杂志名称 “Ecotone” 的含义:它指的是自然上的群落交错区,是两个相邻生态群落之间的过渡带。这意味着这里是一个试验场,充满着新的可能性。

      每一期杂志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主题,然后邀请作者写出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这些主题能很好地展现杂志学科交叉的特点,出现过的主题有“声音”、“快乐”、“工艺”等。当诗歌、小说、散文围绕这些主题呈现出来时,会有“交错”、“环游”的感受。

    1. 这是一本在英国伦敦出版的、非洲主题杂志,用时尚摄影和长文章记录这片大陆。

      避开贫穷、落后或者社会变革, Nataal 想探讨的是这片大陆上的创造力,以及它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的延伸。正如杂志的主编 Helen Jennings 所说,“这本杂志是关于从非洲汲取灵感的视觉艺术、时尚和文化集群,服务的是任何想要与这些有所联结、曾被它们感染、或者熟知这其中丰富能量的人们”。

      和很多优秀的独立杂志一样,“青年”和“先锋” 成为了这本杂志最突出的特点。它想发掘年轻的非洲为这片大陆贡献的新话语。例如,试图打破非洲影像中惯有的、父权思想下对女性的凝视,从而发掘非洲女性的另一种美感。

      Nataal 从 2018 年才开始发行第一期纸质版,但是从 2015 年起就有线上平台。以 Helen Jennings 为代表的几位主创之前合作过与非洲相关的项目,这成为了他们杂志创作的起点。在那时候,很少有国际化的、为非洲年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提供的平台, Vogue 杂志也是在今年才新设了有类似目的的 Vogue Africa 。

    1. 这本英、意双语杂志去年十二月发出了创刊号。那期杂志的封面上,大写的“ARCHIVIO(意大利语中的 ‘档案’)”上面写着“隐藏的记忆(Hidden Memories)”;标题下面是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是两个梳着朋克鸡冠头的青年。

      这就是一本关注历史档案的杂志,涉及的内容是宽泛的文娱领域:时尚、设计、电影、体育。它由致力于恢复和重新传播历史档案的意大利公司 Promemoria 出版。

      把玩和回忆过去当然不是目的,给现在提供借鉴才是。“我们想从当代的视角来看待一切,因为档案能教给我们的是记忆如何成为未来的”,杂志的网站上有一段这样的话。

    1. 这是一本搜罗全世界好的平面设计的杂志,它隶属于美国最大的非盈利设计组织 AIGA。

      Eye on Design 网站运营已经有三年。杂志一直是 Eye on Design 关注的领域,到现在为止他们自己也动手做出了两期杂志,第三期也快要面世了。

      每一期杂志都会请一位客座设计师来制作封面。前两期的封面都是一个简单的标志性图标:一个占据封面三分之一面积的眼睛,看得出杂志的设计师是想围绕这一个元素发挥无尽想象力。

      这次获得最佳封面的第二期Eye on Design 的主题是表示“酷”和“迷幻”的 “Psych”,封面设计当然也围绕这个展开:眼珠部分是发亮的荧光橘色和深蓝色,眼白部分是灰色;放射状的线条、横向的波浪线和围绕眼睛的圆形线条交错其中,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漂浮迷幻的感觉,眼睛的动感也因此体现。

    1. 这本关于现代人焦虑症候群的杂志创刊于 2016 年,在去年就被评为“最佳新刊”。

      它不是严肃正经的心理学知识普及期刊,也给不了你很多心灵鸡汤;而更像是一个纸质的抑郁、焦虑患者讨论群,每期杂志里会围绕特定的心理问题,集成一个一个专访、随笔、视觉故事,偶尔还会出现疗愈指导和主人公对抗症状的个人经历。

      前四本的主题分别是“愤怒”、“工作狂”、“界限感”和“男性气质”,它们都是人们那些不良、隐秘、不愿透露的情绪背后的指使者。“我们在做的是讲述人们怎么生活的真实故事”,创作者如是说。

      这次它获得的两个奖项与它的视觉、艺术设计有关。仔细翻翻就知道,主创 Indhira Rojas 经常把暗色调的负面情绪用橙色、粉色或者明黄色呈现,无论是漫画、插图、版面里的点缀还是封面,一看就都是精致的设计、仿佛有疗愈作用。

      第一期“愤怒特刊”的封面就是粉红的底色上一个看不清眉目、身上长满刺的红色人形,创意感十足又让人觉得有点好笑。

    1. 这本叫做《裙子编年史》的杂志创作者是三位来自法国的女性,杂志是她们友谊和共同爱好的结晶。

      不过,杂志的内容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只是讲裙子的故事;她们会从裙子谈开去,或者干脆从别的话题讲起,试图探索更多的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时尚、文学以及背后的人。

      无论是杂志的选题还是文章中讨论问题的方式,都没什么拘束:她们讲故事、写诗、做访谈录、或者索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试图解答。

      在第一期里,文章《山的传说》就讲到了 1968 年法国的学生运动“五月风暴”对女性穿着的影响:一位住在偏远山区的女孩在这之前一直只穿长裙,也因为运动的缓慢影响最终换上了迷你裙和裤子。

      而第二期探讨法国风格的文章就由一连串的问题开头:“时尚品牌指的‘法国风格’到底是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建议女孩们用 ‘法国方式’ 行动、吃饭、打扮?”

      在接受采访时,这三个好友说现在她们都各自在家工作,也不为工作时间设限,希望杂志能最终呈现出她们期望的样子。排版的方式是传统的左图右文,文章行距的行距和图旁边的留白都很大,能给人平静、放松的感觉。

    1. 这本杂志每一期都探讨一种人类认为恐怖事物的来源,第一期的主题就是“怪物”,试图揭示怪物背后的真相、以及人们对它的误解。围绕这个,他们谈了女性与怪物的关系(为什么女性总被构造为怪物恶行的受害者、少女和恶魔的联系)、如何运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应对对恶魔的恐惧等。

      “恐怖电影和形象历来是当代社会的反映……我想剖析这些 ‘可怕’的主题,让人们了解这种现象的心理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杂志的创始人Valentina Egoavil Medina 这样说,她认为直视、而非压抑恐惧才能有效克服它们,而 Suspira 就提供了一种方式。

    1. 这本杂志诞生于 2016 年,主创罗德里克·斯坦利 (Rod Stanley) 和理查德·特里 (Richard Turley) 分别从业界的著名杂志 Dazed & Confused 和《彭博商业周刊》“出走”,做出了这本主流之外的杂志。

      他们两个都谈及年轻时经历过的 90 年代,共同回忆起了激进的摄影师马修·史密斯 (Matthew Smith) 的作品——他从 1980 年代开始拍下了 5 万张集会、狂欢和抗议时的年轻人的照片。“他作品里的色彩、面庞和能量让人记忆犹新”、“他点明了‘年轻人就是要选择以反抗的方式生存’这件事”。而现在的这本杂志能让他们听到那个时代模糊的回响。

      是什么回响?

      “今天的很多事情让人觉得更虚无、暴力和不可预知;气候变化的幽灵让我感觉到小时候对核毁灭的恐惧”,特里说。2016 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让他觉得是时候重回反叛者身份了——他参加了各式的集会和抗议,最终决定在网页上写下他们的看法、记录抗议者的故事,并在 2017 年 4 月开始印刷纸质版的杂志。

      整个杂志的配色简单,有黑、白、灰色和一个显眼的亮色(橙、玫红),正文中需要突出的部分就用亮色整片标记,有些用马克笔手写的效果、还有些像墙壁上的涂鸦喷漆。黑色的刊头标题引出放射性的亮色线条,又连接到文章的标题上去,起到引导的作用。每期最夺人眼球的照片在版面中央占据五分之三的面积。

  7. Jul 2021
    1. Same Paper 成立后的第一本刊物 Free Park 问世。它有很多独立出版物的那种一眼可辨认的“特质”:采用接近报纸的纸张和无装订格式,这种纸张对数码照片和摄影绝非最佳选择;封面是袁小鹏打扮成 Same Paper 的标志,一个勃起的小男孩的摆拍;排版时,故意加入三叶草的 Logo 伪装成商业广告,或是用错乱并置和碎片处理的图像向摄影师 Wolfgang Tillmans 致敬。

    1. 在1967年,布兰森创办的一本名为《Student》着眼青年文化的杂志,很快就成功了。在课间,他就在学校附近的电话亭里卖他杂志的广告位,请接线员帮他联系潜在客户,就仿佛接线员就是他的秘书一样。

      很快,第一期杂志就成功发行了。广告他拉到了8000美元,杂志免费发行了50000册。在Mick Jagger等明星采访的帮助下,杂志一举成名。

    1. Raygun早已消失,但成为乐迷、平面设计师们追忆往昔蓬勃生机的坐标;印报纸的速度比不上互联网,主业是传播新闻的NME,纸质刊已停刊两年,网站经营有方;近来或许人们重新发现杂志的可取之处,但本已停刊的 The Face 于2019年重新回归,现已发行到第7期,顺应着潮流,发现新人的场所从小酒吧变成了TikTok。

      90年代的 Raygun 有着最大胆最混乱的设计,它作为一本音乐杂志,在平面设计界也起着重大的影响。

      关于Raygun短暂但辉煌的历史,出版社Rizzoli出版过一本追根溯源的回顾集 Raygun, The Bible of Music and Style,细数全部七十多期杂志中离经叛道的设计与报道。

    1. 电子乐是科技与艺术的连接点,Electronic Sound以各种各样新奇的角度,来报道当代电子音乐极其相关文化。杂志的专题报道眼光、洞察犀利,平面设计现代简洁,摄影和图片精炼出色。它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电子音乐杂志,深入报道当前的音乐场景、先驱人物、乐器设备、先进理念。这本杂志是电子乐迷的居家必备。

    1. Songlines创刊于1999年,定位于“The Best Music from Around The World”。音乐之宽广,世界之宽广,不是流行榜单们所能覆盖的。大部分人翻开Songlines,甚至是音乐爱好者,都可能会对这本杂志大篇幅报道的音乐人们感到陌生。

      Songlines报道激动人心的世界音乐,从传统的到当代融合的,在每期附赠的CD中,音乐从阿富汗到津巴布韦,从蒙古到爱尔兰,让人眼界大开,让你的耳朵接受到来自世界的声音。当听到来自世界最偏远角落中传来的清澈声音,这本杂志最终让你有种为人类的创作和精神而骄傲的团结感。

    1. 《Wire》杂志于1982年由爵士推广人Anthony Wood和记者Chrissie Murray创立,是一本英国的前卫音乐杂志。创刊之初杂志的内容主要以爵士和即兴音乐为主,但在1990年左右,杂志的定位已经扩展到整个实验音乐领域了。后摇、嘻哈、现代古典、即兴演奏以及各种风格新颖的电子音乐,都是《Wire》杂志报道的对象。

      除了每期固定的大量音乐点评之外,杂志还有两个特别受欢迎的栏目,它们分别是《The Invisible Jukebox》和《The Primer》。前者会筛选出一系列不为人知的歌曲,让一位音乐人对此进行鉴赏;后者则是对一种音乐类型或现象的深度报道。除此之外,每期杂志都会特别挑选出一个城市,并对其中的先锋音乐进行报道。当然,除了音乐这个重点之外,有时杂志也会关注一些不同艺术领域的前卫作品。

    1. 《Drift》“这是一本关于咖啡、喝咖啡的人以及他们居住的城市的杂志”。

      之所以叫 Drift,是因为每一期,杂志的摄影师和撰稿人都会被派往不同的城市,并深潜入那个城市中,去挖掘和咖啡有关的故事。

      咖啡和城市是两个天然联系的角色,而在这两个角色中间,又有无数与之产生联系的人。除了采访咖啡店老板和服务员等对某座城市较为熟悉的对象之外,这本杂志的作者们还会在城市中,按照咖啡店的地理分布,与无数手持咖啡的人偶遇,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挖掘城市与咖啡的故事。

    1. 《King’s Review》这本杂志是由英国的国王学院出版。这本杂志讨论的主要是如何让学术研究更易推进且更具吸引力。杂志中的不少文章,都用访谈的形式进行。投稿人,不局限在校内。而杂志的内容都发布在线上,纸质杂志一年只出一本。

      这本杂志的好内容主要是靠学校及学术圈内的各类丰富资源支撑。杂志的编辑队伍也很强大,有剑桥大学的在读学生,也有《金融时报》、《时代》和《卫报》的撰稿人。

    1. 《The White Review》这本谈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伦敦季刊,自 2011 年 2 月发出第一本杂志后,反响一直不错。

      杂志的创始人 Benjamin Eastham 和 Jacques Testard,创建这本杂志的目的,是想要把这个平台打造成一个让年青一代不受拘束地表达各类想法的地方,因而各类新颖的创作方式以及充满想象与表现力的小说、诗歌、摄影作品、各类艺术作品等,都能在杂志上进行发表。

      而每期杂志,他们还会有一篇对作家和艺术家进行的长篇采访。

    1. 《The Outpost magazine》这本杂志很纪实,每期会讨论不同的话题,这期“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Home”。这本杂志,花费了大约一年的时间,邀请了近 200 名作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人来谈论年轻阿拉伯人的归属问题。

      创始人 Ibrahim Nehme 想要通过这本杂志去记录阿拉伯社会文化的变迁,向身处在这个世界内外的人,呈现生活在那里的不同个体的生活。

      而“可能性”,是 Ibrahim Nehme 想要在杂志中展开讨论的话题。对于这个备受争议、变化不断的区域,用这些个人化的故事尽可能地呈现社会的全貌,或许更能破除人们对该地区的刻板印象。

    1. 《The Happy Reader》这是一本由男性时尚杂志《Fantastic Man》和企鹅出版集团共同出版的季刊。书,是他们每期的主题。每本杂志分为两部分内容,前一半是一个深度访谈,对象是一位著名的书虫;而另一半则会挑选一本内容优质的书,对其进行深入地讨论。谈人物和书,可以说是集合了《Fantastic Man》和企鹅出版集团的优势。

      专注且深入地去谈书,其实意味着同样专注且深入地去谈论人世间的各种话题。因而,这本杂志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受众面也会相对比较广,相比其他的独立杂志,是一个比较大众的存在。

    1. 《Voortuin》这本荷兰双月刊,长得并不像一本杂志:页面和页面之间凌乱地错开,像是一把被随意甩在桌子上的海报。不过,这恰恰是它的三名创始人 Tom Jassen、Sim Kaart 和 Nanda Meijer 想要的效果。

      他们想要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可能是“失业、流行文化、酗酒”,甚至有可能是“你妹妹的学术表现”、“写在洗手间门上的黄段子”。他们表示,在创办杂志之初,他们觉得根本没人会理解他们,不过这本杂志还是活了下来。

      而这道他们认为的“没有人会理解”的小裂缝,即他们所谈论的精神健康问题以及 20 多岁的人都会纠结以及不一定会纠结的问题,其实恰恰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理由。

      他们最新的一期杂志很特别,讲述的是一名 28 岁的青年 Melinda Ströder 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并不按惯常的逻辑线展开,而是像医生写病例一样,将关于这个人的一切,像扔进一个病例袋中一样凌乱地组合在一起。因而,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杂志中提醒读者“请把它全部读完,不要只看图片”。而当读完这本杂志,你会发现,那些发生在千千万万 20 多岁的青年身上的故事,被这个青年零碎的人生片段,拼凑在了一起。

    Tags

    Annotators

    URL

  8. gatherjournal.com gatherjournal.com
    1. 这本纽约的美食杂志,一年出两期。因为出色的内容,曾获得被称为美食界的奥斯卡奖 James Beard Awards。

      和美食挂钩,这本杂志的图片自然都很诱人。不过和其他的美食杂志相比,它的良心之处(此处,应该也可以被解释为核心竞争力)在于,它主打原创食谱。那些印在图片上的美食,因而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遥不可及,读者可以按照它的食谱去超市采集食材,并按照步骤进行制作。

      目前,这本杂志还推出了一个付费 APP。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这是便民之举。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带着手机,参照着移动端的食谱去超市采购原料了。

  9. www.ladybeardmagazine.co.uk www.ladybeardmagazine.co.uk
    1. 《Ladybeard》这本杂志一共有六位创始人,全是女性。她们对自己杂志的定位是“新女权主义杂志”。而这本英国独立杂志,定题的方式很有趣,也很有野心,挑选的是那些在大众媒体中时常被误导或解释不充足的主题。比如,她们在第一期谈论的“性”。

      “男性与女性生而不同”,“出生决定了性别”,“性只存在异性个体之间”……她们认为这些想法,需要搬到台面上来认真探讨。第一期的杂志,她们邀请了一些朋友进来,组成了 14 人的团队,并邀请了几十名作者,细致地探讨了与性别和身份认同相关的、许多人好奇却又不敢谈论的问题。

      她们的第二期、也是最新一期的杂志选择了“精神”这个主题。究竟什么是疯狂,而什么又是理性?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她们希望这本杂志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古怪的存在。

    1. 《Parterre de Rois》这本意大利半年刊关注的是人人都在谈的流行文化。但展开讨论的方式很特别,以图片为主,辅以极少量文字。

      两位创始人 Molly Molloy 和 Gianni Tozzi 这样解释他们的杂志:它更像是一场图片晚宴,菜单上只有一个字。而这个字,被印在杂志的封面上,也是每期杂志的主题。因而,当你拿到杂志的那一刻,你就知道,它究竟想谈什么,之后翻开杂志专注地读图即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阅读方式既熟悉又新鲜。

      比如第四期主题是“Happiness”。封面是一张抽象的笑脸,而里面的内容是受邀的各位“撰稿人”用视觉化的方式所展开的呈现。有随意的钢笔画、色彩丰富的拼贴画、装置艺术以及简单的照片等。

      他们的第一期杂志更加好玩,主题是很有噱头的一个词,“肉体”。受邀诠释这个词的人也很有趣,除了摄影师、音乐家、插画师、导演、书法家等对象之外,神经科学家、纹身师以及屠夫也参与了其中。

    1. 《Real Review》 是英国的一本双月刊杂志。用两位创始人 Jack Self 和 Shumi Bose 的话来说,他们想要探讨的是“生活的意义”。针对这个宽泛甚至有些被说烂的话题,他们选择以建筑为基点展开。一切与空间设计有关的话题,他们都会谈,比如住房短缺,当下生活与工作空间的设计,未来的建筑可能会是怎样的。

      通过邀请建筑行业内外的人士撰写的评论,这本杂志想要讨论的是,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以及进行空间设计的设计师,会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文化价值。

      杂志的设计也很特别,像是一本小手册,可以方便地从包里掏出,在不同的场合方便地阅读。

      杂志的两位创始人都毕业于英国著名的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通常简称为 AA)。Jack Self 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和作家,Shumi Bose 毕业后曾在 AA 做过六年的助教。

      AA 的资源非常丰富,校友遍布全球 50 多个国家,声名大噪的雷姆·库哈斯、伊东丰雄等著名建筑设计师,都是它的会员,不少建筑学院的院长都从该校毕业。而这也为两位创始人杂志的创办的过程中提供了不少便利。

      比如他们第一期邀请到的作者有《金融时报》的建筑评论家 Edwin Heathcote,建筑设计师 Sam Jacob,以及目前在 AA 授课的 Pier Vittorio Aureli 等人。专注介绍建筑设计的媒体 Archdaily 帮他们做了推广,而杂志的设计又是由英国著名的设计工作室 OK-RM 负责的。

    1. 《MacGuffin》 是一本丹麦的杂志。这是一本有些“任性”的杂志:不但出刊的日期不固定,探讨的内容也有些反潮流。

      从内容上看,它可以被归为设计类杂志。不过当几乎所有的设计类媒体都在追随最前沿、最新鲜的设计产品时,他们却选择关注人们生活中常见到会被忽视的事物,比如床、窗户和绳子。

      每一期,他们只选择一件物品,用一整本杂志去探讨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内容,以及它与人之间产生的联系。

      比如第一期,他们的讨论对象是“床”。在杂志的主编 Kirsten Algera 和 Ernst van der Hoeven 看来,人和床的关系非常有趣:一个人的一天,总是从躺在床上睁眼的瞬间开始,而那天的结束,又会以躺回床上、睡眠模式的开启为标志。

      于是,他们挑选了各式各样的床,比如用于出租的 Airbnb 的床,人们手工制作的床,泄了气的空气床,并选择了作家、设计师、手工艺人、摄影师等角色,来挖掘人们和床之间的故事。

      由于所有文图都是通过纸面呈现,编辑们希望这本杂志,既是人们想读的,也是他们想要触摸与保存的。因而他们特意选择了 Arcoprint Milk,一种“你每天都想去触摸的”奶白色的软棉纸。还搭建了一个线下的俱乐部 MacGuffin Field Club,会不定期地组织出游活动,在咖啡馆、野外或展览现场,和人们一起讨论设计与工艺。

  10. Jun 2021
    1. *COLORS杂志:每季出版一次,以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为对象,分为三种版本,通过四种语言在40个国家发刊。COLORS最初构想由Luciano Benetton 与 Oliviero Toscani提出,1991年由Tibor Kalman负责创立,编辑方针上尊重文化歧异、所有文化价值均等。该杂志于2015年停刊。

    1. 2014年接受《Tissue》采访时,Joerg曾送给独立杂志4条建议:

      1. Do-it-yourself
      2. Create your own identity
      3. Never downgrade
      4. Pay attention to economics
    1. 这个奇怪的名字,其实是Pantone色卡中正红色的编号。

      2000年底到2001年初,《032c》由Joerg Koch创刊于柏林。直接用红色命名,又以红色为主题色,红色所代表的叛逆与躁动,勾勒出这本杂志的精神内核:对自由、探索和创意的追求。

      20年来,《032c》从一本相对简陋的“fanzine”变成独立杂志界佼佼者,还不断发展副业,在2015年推出同名服装线并大获成功,不变的是它始终贯彻的精神内核和独具一格的鲜明个性。

    Tags

    Annotators

    URL

    1. 《Bitch》是一本女性主义杂志,1996年创立于美国俄勒冈州,由非盈利组织 Bitch Media 编辑以季刊形式发行,Feminist Response to Pop Culture 是她们的口号,「无畏、粗旷、坚定保持独立」

  11. May 2021
    1. Ed Needham,曾是《FHM》和《滚石》的编辑。2018年他推出了自己的杂志《Strong Words》,每一期有100多篇书评。

      Needham会读或听每本需要评论的书。

      “我只有找到时间,没有其他办法。”

      “每六周制作一期《Strong Words》,我们计算过,在这六周中的前五周,我每周读的书相当于一套《战争与和平》。”

  12. www.idea-mag.com www.idea-mag.com
    1. 作为一本专注于平面设计和印刷排版的杂志,《idea》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印刷工艺上的精心与特别。每一期《idea》都会采用不同方式的拉页、不同特性的纸张、专色印刷以及专色叠加技术等近百种的技术创意,以此来带给各位创意爱好者新的呈现。

      多年来,《idea》杂志常用大篇幅的内容来介绍一位设计师或一个主题、一个年代。这样的优质呈现使《idea》早已不局限于“启发与传播者”,它是一本让人乐于推崇、享受其中的平面设计参考书。也因此,《idea》走在行业前沿,营利上甚至无需依赖广告收益,销量可观。

    1. 《LifeWear Magazine》创刊于2019年8月,是日本知名服饰品牌优衣库创办的一份杂志,同时以纸质刊物和电子刊的形式发行。杂志创意总监是原《POPEYE》总编、现优衣库研发负责人、高级执行董事木下孝浩,创刊目的是“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探索服装的细节及其生产背后的概念”。

    1. 在日本杂志市场的多样类型之中,有一本生活杂志很怪,它总是采用淡雅色彩的插图放在接近满版的封面,插图的内容几乎都是没有人物在场的生活场景,或者写意超过写实的静物描绘,插图上面摆放着六组左右等大的直排文字标题,文字中性优雅不会太长… 它是《暮之手帖》(暮しの手帖,中文译名为《生活手帖》)。

      版面呈现上,《暮しの手帖》采用赏心悦目的直行组合排版,纵横对齐排版方式,必须行对行,字对字,齐头齐尾,就像是相扑馆或小剧场观众席并排的方型座垫。如果你去日本旅行逛文具店或书店看到他们的稿纸,或者去日本各地的文学纪念馆看写在稿纸上的作家原稿,《暮しの手帖》的文字版面就是那种强烈真实的人文感受。常使用的小标排版,左右各空一行的处理方式,让直排文字版面更好看。

    1. 《foam》(泡沫)杂志是由阿姆斯特丹Foam摄影美术馆出版的国际摄影杂志,每年出版三次。该杂志因其高水准的平面设计和内容质量而获得多个奖项。最近,《foam》杂志在露西奖(Lucie Awards)上获得了年度摄影杂志奖。

      在《foam》杂志第56期中,内容探讨了“other”一词在摄影和视觉文化方面的衰落,调查它的创造和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支——沿着一个涉及到超人类主义和“非人类”的光谱,与人类世和生态有关。

      《foam》杂志上展示的作品集重新调整和纠正了根深蒂固的权力平衡,提出了抵抗、恢复与拒绝的形式,关注代表性不足的社区,他们调查游客的目光,揭露好奇心,质疑艺术史给我们提供的故事和叙述。

    1. 爱读杂志的人多是视觉系派,《&Premium》在画面气氛营造上让人着迷──封面一贯是上方色块上,清楚点明当期主题,主标加上附标,便不再有其余题目介绍,一目了然,轻快俐落;下方则几乎总是一位年轻女孩,有点轻柔有点感性地做着日常之事,与时尚杂志常以对着镜头微笑的名人为封面大不相同, 《&Premium》的女孩有着莫名魅力,让读者很容易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情绪与想像投射在这个封面上,被吸引着而翻开页面。

      《&Premium》编杂志的方法很有“教学”概念(其实多数日文生活风格杂志都有如此深入钻究的偏执性格),当然,是那种不着痕迹、不卖弄地,要将读者带向更高明精炼品味生活的方向。

  13. Mar 2021
    1. The Gentlewoman 是2010年创办于荷兰的一本歌颂现代女性的半年刊杂志,每一期都会带来新鲜和智慧的视角,聚焦于真正的个人风格。它不仅关心女性的外在穿着,同样关心思维方式。每期杂志都展现最高质量的采访、报道和摄影,以独特的方式组合女性的魅力、个性、温度。

      自该杂志2009年创刊之时正值经济危机,网媒对传统纸媒带来空前的挑战,但对 The Gentlewoman 主编 Penny Martin 的事业生涯来说恰恰相反,她原本从事线上传播工作,从网媒走入传统出版业才知道处处是学问。

      Penny Martin 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在五个月内打造出一本有别传统的杂志,删除女性杂志过于暴露肉体和如同嚼蜡般的访问内容,并被期许要像 Fantastic Man一样的态度和质感,谨慎严肃的选择采访对象,坚持以长文来保证访问的深入性与富饶趣味性,视觉上以 The Gentlewoman 具标志性让读者感到亲密且真诚的人物摄像 (大多是黑白照片),大开本的页面有着简单又直接的平面设计,以致印入读者眼帘的皆是简要凝炼。

      内容方面,The Gentlewoman 揭露女性生活里的喜怒哀乐,而不仅只是好的一面,“The Gentlewoman 一年只发两期,我们把时间花在人物采访上,严肃地对待每位受访者,却又不希望让她们变得严肃,所以谈论正题时会插入一两个笑话。” Penny Martin 说。

    1. 城市男孩的“圣经”、日本时尚杂志 POPEYE 已经创刊 45 年了。

      每年,POPEYE 都会推出“部屋”特辑,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男孩的生活实景。

      研究了 45 年城市男孩的 POPEYE 杂志,决定为他们造一栋房子

    1. 《Apartamento》杂志的三位创始人Marco Velardi、Nacho Alegre和Omar Sosa从不在同一个城市呆太久。

      主编Marco是意大利人,移居柏林前曾在米兰生活过很长时间;西班牙人Nacho和Omar分别担任创意总监和艺术总监,在巴塞罗那生活和工作。目前,《Apartamento》除了巴塞罗那的总部,在纽约、米兰和柏林还设有办公室。

      在主编Marco看来,《Apartamento》的优势在于他们忠于直觉、扁平化、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他说:“这并不是一个受金钱驱动的项目,而是我们自己的爱好。”

    2. 《Apartamento》被公认为当今最具影响力、最鼓舞人心也是最诚实的家居杂志,创刊10余年后,它的主创却说:

      “我们不是家居设计杂志,‘家居设计’只是我们进入人们生活的借口。”

      《Apartamento》呈现的是不修边幅,却更为真实而个性的生活场景——正如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一本呈现日常生活的家居杂志( an everyday life interiors magazine)”。

    1. 美国《时代》杂志日前发布了“未来100位人物”榜单,包括英国歌手杜阿·利帕(Dua Lipa)、日本漫画家吾峠呼世晴、中国女导演赵婷和“带货主播”李佳琦入围其中。

      作为《时代》百大人物榜单的延伸,“未来100位人物”榜单共分为5个大类,分别是艺术家(Artists)、杰出新人(Phenoms)、领导者(Leaders)、倡导者(Advocates)和革新者(Innovators)。

  14. Feb 2021
    1. 这本双年食谱杂志就像它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让吃把人们聚在一起。《Gather》的两位创始人、主编Fiorella Valdesolo和创意总监Michele Outland希望这是一本温暖、亲切,像好朋友一样陪伴人们的杂志,连页面的尺寸(190.5mm x 241.3mm)也在模仿个人日志的标准。Valdesolo说:

      “我认为《Gather》与众不同的视觉设计和采编口吻,以及每一期有特色的主题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自然历史这样的话题如何和食物相结合?我们喜欢接受这样的挑战。”

      《Gather》认为,就像美食的气味能激发人们的味蕾一样,纸张对杂志也有同样的作用,同时也是把人们在体验美食的过程中,从新鲜食材到桌布材质的触摸质感,转换到杂志界面的介质,因而《Gather》封面和内页的纸张也是精心挑选了特别克重的纸。

      Valdesolo说:

      “人们需要与他们阅读的内容产生更亲密的联系,他们受够了网络虚拟信息的轰炸,因而需要与某种产品产生实实在在的关联。杂志就是最佳的媒介。”

    1. 2005年成立的电影双月刊杂志《Little White Lies》或许是唯一一本既不捕捉八卦新闻、也没有充斥着学术探讨的电影杂志。每一期,它都会设定一个主题,封面电影是这个主题的核心,整本杂志的内容都会围绕这个“主题宇宙”展开。《Little White Lies》的另一大特色是从头到尾的插画设计,整本杂志中看不到一张照片。这些插画和文字一样,围绕着封面电影的主题展开,是对封面电影视觉元素的探索。

    Tags

    Annotators

    URL

  15. readcereal.com readcereal.com
    1. 成立于2012年的双年刊《Cereal》据说是全球最美的旅行杂志,给人带来一种极简主义风格的从容和安静。创始人Rosa Park和Rich Stapleton周游世界、为Cereal供稿,文章中的所有推荐,他们都会事先亲自体验。Park认为,正是文章中传递的个人元素以及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真诚投入,让他们能与读者建立起一种更亲密和信任的关系。Park说:

      “Cereal是关于冒险和体验,它不求快,而是以你自己的速度去不断学习这个世界能带给我们的惊喜。”

    1. 成立于2010年的双年刊《The Gentlewoman》,以“有品位和信念的智慧型女性”为读者对象,谐趣的语言,对设计和摄影的高要求,以及对普通女性生活的报道和关注,一下子拉开了与服务于时尚产品周期的传统女性杂志之间的距离。

      每一期杂志几乎都是重新设计,很少有固定模板,他们不喜欢重复,大胆的实验风格,让读者每一期的阅读体验都是全新的。很多读者表示,《The Gentlewoman》一年出版两次的节奏是他们喜欢这本杂志的原因之一,这让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慢慢阅读。

      推崇慢节奏在内容和设计上也能体现出来,很多细节设置需要人们花时间去发现和吸收。比方说在写图片说明的时候,也试图让它们更吸引人而不仅仅是交代事实内容;每一版块开篇的介绍文字,向读者慢慢展开接下来他们将读到哪些内容。

      主编Penny Martin说:

      “虽然很多女性杂志也有这样的设置,但他们通常把它作为一种固定格式,而忘记了这样安排的意义本身。而我们的杂志时刻以人为核心。当你和女性对话的时候,会发现她们和男性很不一样,尤其是那些有着一定事业地位和年龄的女性,她们总是在交流中感到这样的压力,她们必须谈论工作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否则她们就是无关紧要的,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很多女性杂志都让女性看起来无关紧要。”

    1. 在被网络和社交媒体全面侵占的时代,一个名叫Obsessee的媒体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横空出世——它没有自己的出版物、没有自己的网站,只存在于10个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上,如Facebook, Twitter,Instagram,Tumblr,YouTube,甚至Spotify。

      他们的受众是14岁至22岁的Z世代女孩,传播内容涵盖了时尚、美妆、购物、美食、文化,甚至涉及了社会公平。Obsessee的内容几乎都是由50位Z世代的撰稿人完成的,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每天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分享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鲜有趣的故事,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我们朋友在微博微信上的更新一样。

      Obsessee是在2016年的4月,由Clique Media Group推出的一个新媒体品牌,这个一向以精准的品牌定位和超前的互联网思维而著称的公司,它旗下还成功运转着时尚媒体Who What Wear,美妆媒体Byrdie和生活类媒体MyDomaine。

      Obsessee是Clique Media Group对新媒体的又一次大胆实验。他们要做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媒体,它将只存在于年轻人聚集且频繁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因为他们认为,媒体只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布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媒体将成为社交媒体上内容的贡献者。

      Obsessee的主创凭借多年的媒体从事经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敏锐的触觉,洞察到了现实中媒体行为与Z世代阅读和消费行为间存在的差异。Z世代生长于自由自主选择信息的网络时代,他们的阅读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比起媒体,他们更愿意去关注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他们不再使用URL了。

      这是一本没有URL和纸本实体,属于Z世代的真·杂志

    1. 2013,由柏林人利卡达·梅斯讷(Ricarda Messner)创办的英文杂志《闲逛者》(Flaneur),便是受到“闲逛”概念的启发。该杂志迄今为止已发行六期,每一期都着重讲述某个大都市里的某条街道:蒙特利尔的伯纳德街(Rue Bernard),罗马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大街(Corso Vittorio Emmanuele II), 雅典的弗基奥诺斯·内格里步行街(Fokionos Negri),或是莫斯科的林荫环路(Boulevard Ring)。杂志的副标题“街道的碎片”(Fragments of a Street)——把街上的居民、路人或是店主的肖像,富有诗意的文章,照片、拼贴、素描及文学叙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大都市纷繁斑斓的日常生活年谱。譬如在蒙特利尔特辑中,一位理发师讲述了他为顾客充当心理诊疗师的故事;在介绍康德大街的一期里,一位在柏林闻名遐迩的“巴黎酒吧”工作的侍者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莱比锡的蔬果商贩,雅典的餐馆老板寇斯玛斯,或是莫斯科的音乐人科斯蒂亚——小人物正在讲述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而这一切都浓缩在一本有着独特视觉美学的印刷杂志中——负责每一期美术设计的是Yukiko设计工作室。

      在纸媒已死的时代,三个柏林年轻人创办了一本新都市杂志 | Die Poesie der Straße

    1. 《The Travel Almanac》创刊于2010年的德国半年刊杂志,面向不断增加的全世界旅行/迁徙者及创意社群,从哲学意义上来思考并公开探讨,人类的活动及地点的变化是如何渗透到当代生活的每一个面向。

      《The Travel Almanac》由Paul Kominek 与John Roberts两位男性创立,他们都有着音乐制作及DJ背景,从年轻时代就受到了电子音乐、派对文化、杂志等流行文化的影响。他们因为音乐工作的缘故,也常常四处旅行,在不同的城市居住。这所有的个人经历及爱好决定了《The Travel Almanac》杂志的方向。

      在旅途中阅读一本雅致的旅行杂志,原来如此美好 | 《Travel Almanac》

    1. Kinfolk 的美学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翻译成不同语言的国际版,设立服装系列、创意机构,今年晚些时候还将推出新的刊物。The Kinfolk Table 和The Kinfolk Home 两本书已有几十万销量。作为多媒体社交网络“全面统治”之前的最后一本生活方式杂志,Kinfolk 在线上也有与其印刷品旗鼓相当的影响力。Instagram上,有上百万的粉丝给自己贴上Kinfolk 的标签,将自己的生活打造成一本相同风格的杂志。

      Kinfolk的第一期在2011年7月出版,标语是“小型聚会的指导”,收录了《瓦尔登湖》的一些格言,还有各种咒语。杂志中写道:“我宁愿要独处时不真实的和平与安宁,也不愿意总是饥渴地行动”。杂志介绍了这些人:他们烤松饼、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狗玩、去小木屋里生活……

      社交网络时代最后一本生活方式杂志

    2. 夏威夷,2009年的一个晚上,杨百翰大学的学生Nathan Williams带着女友Katie走进海滩边的树林,在浪漫的烛光中向她求婚。Katie的答案是Yes。

      两年后,他们与学校里的另外一对小夫妻创办了Kinfolk,一本售价18美金的极简主义季刊,千禧一代生活方式类杂志的首选。

    1. Verge 联合创始人、前《彭博商业周刊》数字编辑约书亚·托波斯基(Joshua Topolsky)创办了网站 The Outline,想要为千禧一代的读者做一本「杂志」。

      The Outline 探索的是如何将网页内容杂志化。配色和形式都经过精心的考虑,让浏览网页的感觉就像是在随手翻阅一本杂志。Topolsky 的目标是让这份数字出版物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纽约客》」。

    1. POPEYE(ポパイ)创始主编木滑良久为杂志写下了「Magazine for City Boys」这句 slogan 时坦言,没人知道该如何定义「City Boys」,那就用这本杂志来讨论和定义它。

      POPEYE 从西海岸文化记事本慢慢演变到亚文化观察者,找到了方向也引来了竞争者。在大出版集团的辟护下,逃过了泡沫经济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但「City Boys」也消失了。杂志的重整旗鼓经历了漫长的十年,经济的缓慢复苏之后,文化才有了生机。2012 年新编辑长木下孝浩上任,「Magazine for City Boys」重新出现在杂志封面上,POPEYE 开始重新讨论和定义以时尚、娱乐、享受为核心的日本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016 年是 POPEYE 创刊四十周年。什么是「City Boys」,这个问题没有人给出答案。一本杂志的命运,可能就是变化和探索本身,答案不是它的彼岸。

    1. 「Subculture」(亚文化)是 Spectator 中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五十岁的编辑长青野利光在年轻时深受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影响,并把这个基因带入了杂志的核心策划当中。像是流浪之旅、返土归田、野外生存、LSD 体验,都是一副美国西海岸嬉皮士生活做派。在新世纪亚文化井喷的大环境下,Spectator 虽然也融合了日本文化中的独特要素,比如禅、岛国、工匠、地震、极简生活等,但整体上,对年轻一代的日本亚文化保持了距离和冷漠。

      这不是一本记录「正在发生」或者「预演未来」的杂志。它也解决不了你的任何问题,它甚至不关心「你」。它是时代精神的残留、个人化的趣味,以及变化的外部空间——三方的杂糅。但就根本,还是老嬉皮士眼中和心中两个世界的温柔对话,一种隐秘的情怀。

    1. 在商业、八卦杂志横行的华文杂志圈,《小日子》以标榜“在我们的城市展开小日子”成为台湾生活家的书架必备杂志。

      每期精选一件让生活美好的事物,邀请热爱这件事物的“资深生活家”担任客座编辑,如此烹调出来的“小日子”,份足、味美,地道的生活之味。

      “《小日子》堪称台湾现在的文青杂志经典。想当文艺青年必定得拜读,还得拿起 iphone 照一张在咖啡店在看《小日子》的合照。” 这是台湾友人对《小日子》最大的调侃,也是最好的恭维。

    1. “可以 KUOYI”由两个成都女生独立出版,专门关注国内各城市日常生活美学内容的品牌。目前定位于成都,特讲成都的日常生活“生活化”和“发现美”是选题的关键,“I DO IT MY WAY”,这就是“可以 KUOYI。

    1. 几张A4纸组成的独立杂志,记载着香港二楼书店的故事,社区的往事,还有作者周家盈践行慢生活的体会。

      从2013年11月创办至今,Slowdown Town呈现了一个温暖、有人情味的香港。 她记录的城市,与“国际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无关,与土地的山水、人民和文化有关。

    1. 《够用就好》是一本一个人的生活指南。创始人可末先生崇尚简单、精致的生活,以“不持有”的态度抵抗消费浪潮。

      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入手,《够用就好》每期采访不同领域的生活达人,踏踏实实播撒简单生活的种子。杂志成立于2014年。每期附送的小别册《改变生活的十五个基本》,更像是一本备忘录,提醒着读者:美好生活其实就在转念之间。

    1. Blue moon, you saw me standing alone… Self-isolation has had drastic consequences for romance. Illustration: Paul Blow/The Observer

      英国《观察者杂志》(The Observer Magazine)一期的封面,主题 Love under lockdown,插画来自 Paul Blow,在家期间有人孤独,有人相爱,有人冷战。

    1. Inventing Y2K: Why Gen-Z Love the 2000s So Much

      独立杂志BRICKS Magazine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发明Y2K:为什么Z世代沉迷千禧风潮?》的文章。作者写道,“现如今,当我们在谷歌上搜索 ‘Y2K服装’,出现在你眼前的是ASOS、Topshop这些快时尚品牌。在Depop等电商购物平台,打着Y2K标签的商品更是高达上万件。Y2K似乎成了时尚产品的最好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