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atching Annotations
  1. Last 7 days
    1. 我们那个年代,还会说这个人很温柔、风趣、嘴上抹了蜜、善解人意、让人如沐春风之类的;会说这个工作有存在感、意义感、内在满足、让人快乐、有挑战性、让人痛并快乐着等等。现在我们只说这个人、这份工作能提供“情绪价值”。 这又是一个强行换算不可换算之物的概念。这个词相当好用,几乎能用来说明一切让你“感觉很好”的场景,但到底是什么让你感觉好,感觉好意味着什么,这些质性的内容被化约掉了。这里的“情绪”甚至都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情绪的类别。对于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或工作,我允许自己索取更少的实际价值,其中有一个换算关系在。

      事实上,诸多的这种杂种词,他是在强行的将本质与量化之间进行一种牵连,如果你不去深刻的追究他的本质,你很容易就认为他说的言之有言有趣,好像是那么回事儿,但本质上来讲,你的情绪能够进行与成本进行转换吗?你所拥有的机会能够进行转换吗?当你拥有的机会可以进行转换的时候,那是否就能够证明真的有一种平行宇宙的存在,但是平行宇宙之间它的价值存在意义有没有?我们现在都需要去论证他的时候这边我们却容易种大量的机会成本杂种是仿佛已经去描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的确凿性一定性,这是极为肤浅和不认真的表现。

      那么问题时,为什么会大量的出现这种杂种词?这种词汇会广泛的存在呢?并被大家认可接受呢?

    2. 接下来我的问题是:是否还有一个离我们更近、嵌入更深、更具延展性以至于我们极难觉察、划破的界面存在? 有的,它就是语言。

      当认识到眼睛能够对人的认知,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自于对整个人类的进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的同时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深刻的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另外一种方式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答案是有的,那就是语言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真的是人类的特殊产物和独一份的能力,他不同于教他是用一种发音有形文字意义及为深刻的融合在一起以后形成的一种媒介,它对于知识的传播,对于人的大脑的塑造,以及对人类社会群体共同认知运行模式的形成,影响都极为的深刻。

    3. 在这个意义上,“眼机”、“脑机”在内的元宇宙设备将会是质-量编译界面的终极形态,是最后的人机交互界面。这里的“最后”并非指技术发展的终结,而是指那个需要我们去认知、去操作、去“划破”的“界面”消失了,成了无界面的界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眼睛,它作为一种输入的渠道和人能取的主要感觉器官,他对人的大脑以及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影响都极为深刻,通过这个地方去影响人类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认知而影响到一个群体的意识和整个社会的运行模式。

  2. Apr 2024

    Tags

    Annotators

  3. Mar 2024
    1. 主要介绍了「转型」的概念,指出「公共性」在社会构建中的意义; 通过强调「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区别了与资本主义高度绑定的「自由主义」公共性; 算是卑躬屈膝地提出请求吧,第二、三部份的梳理可以看

    Tags

    Annotators

    Tags

    Annotators

    Tags

    Annotators

    1. 比较有趣的研究:提出了消费的三个阶段 1. 消耗时间:前资本主义 2. 消耗物件:典型资本主义,80年代日本 3. 消耗时间:现在

      消耗时间——一种unproductive的行为,本来是资本所厌恶的,但是现在资本纷纷像赌场一样希望让人沉浸在商品世界中忘却时间,其本质上是让这些消费者本来不打算消费/生产的时间成为消费/生产的机会。

    Tags

    Annotators

    Tags

    Annotators

    Tags

    Annotators

  4. Feb 2023
    1. 有网民提出很新奇的概念形容沪漂:人造人。“他们的寿命只有几年,几年后他们会被大财团回收处理,扔到小城市去,然后大财团在小城市弄一些新生产好的人造人,放在上海继续为人类服务。因此,你在上海看到的,送外卖的,送快递的,扫大街的,甚至是写字楼白领,各行各业的,很多都只是人造人,他们只是看起来和人类一样。”

      挺像,的确是消耗青春的事情。

    1. 結論を先に述べてしまうと、昭和も現代もあまり変わりはない。基本的には「全体主義」「他人から厳しい目を向けられないことがもっとも重要」「現実的かつ科学的な結論、具体的な効果効用などはさておき、他者と違うことをしないことが大切」という3つの価値観が、日本社会の「空気」をつくり出している。

      日本空气论。

  5. May 2022
    1. 效率至上主义者忽略了一个问题:丢工作损失的东西不是仅仅靠钱就能弥补的。从事诚实的工作,获得体面的工资,会让人产生自我价值感。这种感觉来自被需要和对社会的贡献。稳定的、有报酬的工作能强化有益的习惯,避免养成陋习……相反,因缺乏稳定、高薪的工作而丧失的人格尊严,是无法通过低价的进口商品或福利支票来弥补的。
      • [[2021/狗屁工作]]
      • [[21-05-17-10|狗屁工作]]
  6. Mar 2022
  7. mbd.baidu.com mbd.baidu.com
    【发现名校毕业生就业背后的理性信号】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两校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较高,清华为98.4%、北大为98.29%(校本部为98.45%)。有关媒体还关注到,两校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趋同,均有超过70%的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均有超五成的博士留京就业。 其实,相较往年,两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并未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但为什么一些媒体总还是热衷于拿来品评一番?想必这里面的确存在着一些特殊原因,例如名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而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工作向来是全国就业工作的一大重心,毕业生就业质量历来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等,使得这个话题本身就自带流量。而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全国高校的标杆榜样,其学生就业动向更容易挑动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 然而,除了前述原因之外,笔者倒也欣喜地从中挖掘到不少理性“宝藏”,即应怎样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理性表现,理性的毕业生就业动向又是什么样的,如何理性地看待毕业生就业选择问题等。 先来谈一谈应怎样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理性表现。这里可将北大、清华两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行业作为切入点:两校本科、硕士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均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产业创新,信息服务、新兴技术相关产业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增长较快。而两校正是通过及早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价值品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健全完善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深度参与教育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招生计划、就业反馈、拨款、评估方式,加强急需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真正做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显然,这就是两校在发展战略实施中应势的理性选择。 另据报告数据,两校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均为教育,就业占比均超40%。从理论上看,教育具有的筛选功能将不同层次教育的社会成员输送到特定工作岗位,形成基本的就业选择模式。如大量学术型博士会到院所从事学术职业相关工作,这符合教育人才流动规律。事实上,从博士生教育和学术系统内部来看,国家和地方“双一流”建设持续加力,极大调动了各高校招揽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加之高校在薪酬福利、发展空间等方面可以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优渥条件,两校博士生集中流向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也是顺势而为。况且,两校不断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例如,清华大学连续多年开展针对研究生的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在京各大院校向两校博士毕业生纷纷伸出橄榄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接着
    1
    1. 加之两校地属北京,毕业生更容易建立稳固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事业起步发展的积累性以及属地的地缘亲近性,更加增强了他们选择留在北京的信心和决心。

      事业起步发展的人脉的积累性和属地的亲近性,是选择去江苏的信心和决心。

  8. Jan 2022
    1. 但是最深层次的,也是我们最难以觉察的,是长期系统化的歧视最后会把弱势群体自己也变成对自己的歧视者。一个社会对特定群体系统化,结构性的偏见,会最终改变被歧视者的自我认知。女性真的天生更加脆弱好哭吗?黑人真的天生不爱学术爱歌舞吗?当我和男性同场竞争的时候,我所感受到的自我怀疑和退缩,有多少是因为我自己天生性格懦弱,又有多少是后天习得呢?当我出于自我怀疑,在一个又一个机会面前逡巡犹豫的时候,是否我也在一遍又一遍给某些人提供“女生就是不行”的论据呢?
  9. Nov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