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Matching Annotations
  1. Feb 2019
    1. 摩根大通计划推出稳定币“JPM Coin”,能否引爆区块链大规模商用,会成为XRP的死对头吗,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big>评:</big><br/><br/> 从深恶痛绝到转身拥抱,传统金融业巨鳄涉足区块链领域的温和脚步声并不令人惊讶。相反,令人惊异的是这群新晋区块链金融从业者对此举的默契反应——像极了宫斗古装剧里的那句「本宫不死,你们终究是妃」。 <br/><br/> 显然,XRP 的死忠不愿让摩根大通来分这一杯羹,场外固然也不乏泼冷水的声音。JPM Coin 能点燃冰冷熊市的救赎火焰吗?总在这群投诚兵将开口说爱它的那一刻起,有那么多猜不完的谜和底。不如哼唱一曲《浪流连》: <br/><br/>

      这个风风雨雨的社会<br/> 要如何开花<br/> 少年人如何落地<br/> 我们都是为了爱情而浪流连

    1. 一直使用加密技术现身本就给中本聪披上神秘的外衣;即设计出比特币系统又对其未来发展有着全面考虑,则让他被贴天才标签。难怪有人会认为中本聪是外星人、AI或神秘组织。但你若继续深挖,便会逐渐打消这些念头;慢慢发现中本聪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神,也没有所谓的科幻和阴谋色彩。

      <big>评:</big><br/><br/> 中本聪是「神」吗?<br/><br/>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应当扪心自问:我们是「人」吗?在技术原教旨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技术从业者的世界观亦逐渐被这一行行二进制符号定义、控制、编码。既然如此,精神领袖是否有必要在三次元世界存在对应的物质实体?中本聪真实身份的探寻者们忽视了比特币主网络上线运行那一刻的即时意义——在那一刻,Satoshi Nakamoto 的身份迷思就已倾然瓦解。这使人联想到艺术家丹尼尔 · 布伦(Daniel Buren)对于「在场」(on-site)概念的演绎——他的作品总是诞生在它所处的位置上,而不是如同绝大多数艺术家那样在工作室实现后再转移到展厅展示。布伦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这群探秘者却给自己设下了一道无解谜题。

    1. 現在比特幣區塊鏈大小已經來到了220 GB,或許大家會認為這是一個不大的數字,但假設在比特幣運作的那一年開始區塊鏈一直保持在滿載的狀況下,以每十分鐘增加1MB計算到滿十週年的今天,應當要超過525.6 GB,十年前的525.6 GB 是一種奢侈,當今的社會一人1TB、2TB 的硬碟或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對我而言,「這是中本聰跟儲存和計算成本的對賭」,他在賭硬碟空間的製作工藝促使的單位空間的成本降低這件事的速度比較快,還是區塊鏈成長的速度比較快,倘若區塊鏈的成長速度較快的話,我相信這世界上不存在儲存完整區塊鏈的硬碟,這使得去中心的區塊鏈更難以被實現出來。 所以對我而言,如果要再創造一個新的區塊鏈的應用,必須要尋找一個低訊息產出速度,也就是低 TPS,且單位訊息的大小不能太大,越小越好。以降低頻率、降低單位訊息大小的方式抑制區塊鏈大小的成長速度,屆時巡找的目標或許就是一個低頻率高單價的應用場景。

      <big>评:</big><br/><br/>在中国人的习武观里,讲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即应变迅速,无论是在追求高 TPS 的技术环境,还是在需要快速迭代的商业世界,「快」都不失为一计上策。 <br/> <br/> 但是要如何才能保使自己在迅速登上高度的同时,不失风度?中本聪给出的答案从侧面应证了日式「侘寂」(wabi-sabi)美学对此问题的态度——「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中国人能否在自己的哲学智慧里寻到一个类似解呢?我看是有的,所谓「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1. 若先不論這些國家實踐國家數字貨幣的可能性,比特幣這種無主權的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確實勾起了這些反美國家的興趣。 在數位化時代下,透過分散式帳本技術,它賦予了國家發行具有主權性質的密碼貨幣的能力,這也讓國際政治之間的糾紛多添了一些變數。 一方想要透過區塊鏈自建金融體系,一方想要強烈抵制這樣的行為,區塊鏈作為達到開放性金融(Open Finance)的一種「手段」,而美國作為目前世界的霸權,反美政權有機會挑戰該國對於世界經濟的「完全主導權」?還是對於透過區塊鏈創造金融壁壘的想像只是曇花一現?值得關注。

      <big>评:</big><br/><br/> 「比特币这种无主权货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赋予了国家发行具有主权性质的密码货币的能力」,此番境遇,放到加密货币市场遇冷的 2019 年初来看,着实有股「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分布式账本技术真的能在国际政坛间再度搅起波澜吗?区块链技术真能引导现有体系走向开放性金融(Open Finance)吗?或许,人类自身的求生欲会给予上述提问一个肯定的答复,但是这种充满跳跃性的惊喜感赖以维系的前提在于——比特币是一种无主权的货币,信息技术能够自由流动。

    1. 駭客入侵了 DNS 的服務商,欺騙惡意將用戶從一個站點重定向到虛假網站點,在竊取用戶的敏感個人資訊後,使用它來訪問用戶的帳戶。 簡單的舉例來說,你在前往銀行的路上迷路了,有人假冒警察給你指了一條通往假銀行的路,你在存錢之後輸入了銀行密碼,假銀行就拿著你的密碼去真銀行領錢。照理來說,真銀行不該負責,而是真警察沒有做好被假冒的風險防護。(唯一不同的是,在網路世界你必須要詢問 DNS 才能知道銀行的所在) 因此,遭受攻擊的是 DNS 的提供商,而不是交易所本身。照理來說,交易所沒有承擔責任的義務。

      <big>评:</big><br/><br/> 比特币诞生初期,就有人欢呼 “We don't need banks anymore”。时至今日,对此愿景翘首以盼的拥趸也大有人在,只不过他们把目光移向了比普惠金融更高阶的开放性金融,措辞也变得更为「绅士」:By crypto like Bitcoin we can “bank” the unbanked(为那些没能享受到金融基础服务的底层民众提供服务)。试问,假以时日加密货币登上舞台,人类是否还需要银行?如果需要,这种状态还会持续多长时间?在未来,银行这条清结算渠道是否会演化成其他范式,而非被取代? <br/><br/> 对此,许多人认同「非黑即白」的二元论答案,或者再暧昧一点,他们会说,要达到质变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将 DNS 提供商比作警察,交易所比作银行」,如是比喻固然沿袭了旧世界的工程化思维,却无疑给了这群人当头一棒。

    1. In the second post in the series, Simon makes the argument that the killer feature of decentralized systems is rule-breaking: “While a de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can be effective at routing around a variety of different failures in a network, the type of decentralization that was achieved by Bittorrent (and by Bitcoin for that matter) has enabled routing around rules.”

      <big>评:</big><br/><br/> 从学术领域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思潮,到政治生活的匿名化社运,再到经济体系的点对点金融——BitTorrent 就像是一颗沧海遗珠,它卷起的滔天巨浪,曾试图侵袭人类社会所有坚不可摧的巨坝高墙。 <br/><br/> 但这番焕新图景背后所昭示的事实是,这代互联网人奉行的创新精神陷入了「不破不立」的窠臼。为什么我们创造新事物的前提是打破(break)或变革(reform)现有的?“routing around” 的最高境界何尝不是「共荣共存」?

  2. Jan 2019
    1. 计算机领域在分布式处理过程中追求高效、一致。对错误数据记录的修复和更正,通常会另行设计一套机制来保证。相对传统数据库,区块链由于需要保证事后数据的不可篡改,引入了共识机制,为错误的出现和修复提供更多的容忍度。这一重要思想通常被许多区块链设计者所忽略,众多项目纷纷追求提高短交易及确认速度,这会导致弱化甚至牺牲其他节点对数据的验证过程。同时,更早更快的确认也会带来问题。参与生成数据的节点需要满足生成数据不能出错等更严苛要求,导致现在很多区块链项目的在落地过程中出现困难。因为系统使用方会背上了数据必须一次性正确输入的包袱,需要非常保守和谨慎地选择上链数据。最终,区块链落地应用范围的狭窄,许多存在出错可能性的数据难以结合区块链的优点参与业务升级改造。

      <big>评:</big><br/><br/> 传统数据库与区块链式处理,哪个才是更佳的业务模式?这个问题的回答早已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得以体现,但却迫于某种难以逾越的权力边界而成了难言之隐。「事中容错,事后一致」是一种颇为崇高的境界,甚至可以从中一窥理想社会的光耀图景,但人们目前尚未能大规模应用这套 workflow,究其原因,并非目标遥远,而是由于决策权被少部分人掌控着,和数据打交道的主体只是把数据当作本职工作,并未主动贡献、积极参与。系统使用方背上的不是「数据必须一次性正确输入」的包袱,他们直面的,是将权利拱手让人后的自责,是与民主开放的理想世界背道而驰的困惑。

    1. 本网站上的信息不构成传达任何类型的要约,也不应被视为或理解为出售或购买任何证券,商品或其他金融产品的要约。此外,BitDeer不构成投资顾问且BitDeer网站上的任何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的提供。BitDeer不保证网站表达或暗示的任何目标、假设、期望、策略和/或目的已经或将要实现,也不能保证网站描述的活动或任何表现会和网站之前描述的方式一样已经持续或在未来持续。

      <big>评:</big><br/><br/>在第 004 期「公论日报」里,我们曾讨论过比特大陆裁员一事引发的道德争议。那期的点评以一句 “Be nice” 画上句号,但这位「家道中落」的矿机制造商的故事并未就此停止——近日其推出了矿机分时共享平台「比特小鹿」,一时坊间盛传「大鹿变小鹿,探索自救之路」。 <br/><br/> 如今看来,这位仁兄也玩起了「金融」衍生品游戏,而 TOS 用户协议里这句话所散发出的魅力,对于比特币玩家来说又是那么的似曾相识。当玩家们还在盘算成本犹豫进场时,仁兄已经找到了一份两全其美的双保险。

    1. Regulating cryptocurrency without hindering innovation is a challenge for many governments. But Japan seems to be striking a pretty good balance. After the Coincheck incident, the FSA “studied very hard about cryptocurrency and cybersecurity” and wound up better informed than most consultants in the industry, says Oki Matsumoto, 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 of Monex, Coincheck’s new owner.

      <big>评:</big><br/><br/>中介是多余的,但是它促进了市场资本主义中社会和人的有机互惠,散发出人情味儿;去中介化的点对点模式是高效的,但却单一追求不信任个体间的速生联系,显得冰冷淡漠。在行业监管这件事上,日本政府也活学活用玩起了「去中介化」,甩掉了那帮以兜售智谋为生的顾问,直接参与到行业监管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这本不是什么很有人情味的举动,但却因为一个较为开放的结果而受到了区块链从业者的一致好评。或许这将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是「合格」(qualified)的监管者?什么是「好」(enlightened)的监管者?怎样才能被 Oki Matsumoto 称为 “better informed”?

    1. 以太坊社区及以太坊主要开发团队对以太坊的技术纯净性的追求较高,我们无法用工程化融合的方案来看待以太坊的进度,完美的世界计算机和一个全面的区块链工程化应用解决方案在本质上会有性能的个性差异。但相对于看好以太坊的创业者来说,熊市之中,性能较弱的尴尬涉及到了团队的生存问题,以太坊的信仰和共识可能被环境所打败,开发团队转移其他战场。

      <big>评:</big><br/><br/>

      在求变的过程中,总会有两派行动纲领互为对斥的声音站出来相互抨击。例如当人们谈论「本土」和「外域」时,本土原教旨主义者和全球化开放主义者之间的吵闹声总是尖锐刺耳,但恰恰是在这种极端到偏颇的较量之中产生了张力,推动现世朝着互不偏倚的方向演进,避免了演化成所谓的「分叉」(fork)。 <br/><br/> 有趣的是,即使是处在矛盾两端的反义词也可以互相转化,就像「草食男」也可以被视作「性感」一样,清晰的定义为「模糊另面」赋予了合理性。既然如此,那么像商业应用这么中庸且自制的容器也就更没有理由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自立门户。创业者们不应该用工程化融合的方案看待技术,他们应该用这种视角去审视技术背后的人。

    1. 由於 USDT 的發行方式會使得其交易量高於市值數倍,其中很多部分是交易所的「資訊流交易」,意思是交易的 USDT 比實際存在的 USDT 多──交易所本身並不存在交易帳面上同等數量的 USDT,因此當 USDT 需求數量大增,使用者要提領 USDT 回冷錢包存放時,交易所很容易發生 USDT 缺貨的情況:這是這一波避險潮的潛在危機,若是使用者無法提領 USDT,對交易所的商譽衝擊將會相當嚴重,但目前投資人對於 USDT 的需求相當強勁,各大交易所正發生 USDT 嚴重缺貨的狀況。

      <big>评:</big><br/><br/> 「稳定」似乎成了过去这一年圈内人士心心念念的年度词汇?此时倒不妨把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稳住不稳定的经济》(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一书翻出来,借以寻求慰藉。对于经济单位来说,其收入-负债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对冲、投机和庞氏融资。对冲融资,其收入可以支付本息。投机融资,短期内收入只能偿还利息而不能偿还本金,必须债务展期。庞式融资,收入连利息也还不上,借新还旧,债务不断增加,必须再融资或变卖资产。在从上一个衰退刚刚走出时,债务融资的安全边际很高,经济体中以稳健的对冲融资为主。而随着经济的稳步上升,由于资本的逐利属性,经济体中投机和庞式融资逐渐增多。当投机、庞式借贷人比例太大时经济就变得不稳定。 <br/><br/> 2018 年年初加密货币市场的资本狂热曾让许多人担忧这条所谓的「庞氏融资链」是否会断裂,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盘的确崩了。此时再让我们反过头来回看稳定币——一直以来,USDT 因审计不公开、中心化和涉嫌超额发行以操纵比特币价格而饱受质疑,甚至也有人将 USDT 视为庞氏骗局。对此,发行方泰德公司 (Tether Limited)的行事哲学是:不透明性可以增加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透明性。提供有效的、加总的信息要比提供原始信息更有助于流动性。但是当下这场缺币事件却足以警示,稳定币也有不稳定的时候,而且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能远超发行方影响范畴。它催使投资客们反思,当威权主义的治理精神从一开始就充盈了整个流通过程,「流动性」是否已然名存实亡?

    1. #快如科技2019发布会# 聊天给钱、看新闻给钱、买东西给钱、玩游戏给钱……在聊天宝,几乎干啥都给钱。

      <big>评:</big><br/><br/> 这一次,罗永浩的发布会上有一张幻灯片如是写道: <br/><br/> 「为什么 Facebook 挣到的钱大部分进了马克扎克伯格的口袋?」 <br/><br/> 对于上述设问,想必罗永浩早已得出自己的答案。但从此次推出的聊天软件「聊天宝」来看,他似乎一直在刻意强调「激励机制」的作用,而这点也被许多内容公链方拿来借势营销了一把。「拿出部分利润来回报用户参与」看似要革老平台的命,实则只是刺激流量的运营手段,同那些鼓励用户主动观看广告以换取游戏道具的手游并无本质差异,而这与区块链社交的设计蓝图相差甚远——社交产品最重要的激励凭证不是金钱,而是人际关系,更何况你我都同处在「『关系』等同于金钱」的社会大环境里。当我们谈论区块链社交产品时,我们应首先关注新秩序下人际关系网的重塑,其次才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br/><br/> 或许可以说,驾驭产品,就是驾驭那些随时随地能满足的欲望,包括匹配得很精准的欲望,但欲望并不等同于需求,亦或是利益。当产品经理试图深刻地理解人性时,我们就应当往更深处去进化自己的人性。经理可以钻研产品之道,但我们要当魔。

    1. Dear XRP Army, Ripple is (and was first) a payment protocol whose native currency is XRP. You could suggest the eponymous company change its name (again) to avoid ambiguity. The convention is <protocol> <asset>, like: Ripple XRP, Ethereum ether, Bitcoin bitcoin, etc.

      <big>评:</big><br/><br/>2011 年,杰西· 鲍威尔(Jesse Powell),也就是后来 Kraken Exchange 的创始人,拜访了当时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 Mt. Gox 位于日本的办公室,为这家遭受黑客攻击的交易所提供帮助。彭博社的一篇文章记载了鲍威尔打算创办交易所的想法:“It was clear after that hack at Mt. Gox, when they were down for like a week, that the exchange is really the most critical piece of the ecosystem...I wanted there to be another one to take its place, if Mt. Gox failed.” 三年后,又一次黑客攻击窃取了 Mt. Gox 交易所里的 85 万枚比特币,致使其损伤惨重,最终破产倒闭。 <br/><br/> 至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 Kraken 的这条推文带有如此浓厚的「脱裤子放屁」之官僚主义风格,而它在评论区的那股敦厚老实认真劲甚至让人怀疑,这难不成是搞得一出黑色幽默?交易所强化安全意识,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以此为基础起底的机构组织,却容易把这种意识外延到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层面——看看 Kraken 给 “protocol”、“asset” 下的定义吧!也许评论区里嘲笑它的网友们可以调侃道:What the hell is the unbreakable protocol? What the most worthwhile asset? And how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1. Grin is easily the mos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nd fascinating cryptocurrency to be released since Bitcoin. It'll be interesting seeing Bitcoin maximalists come up with logic to convince themselves to be OK with shilling it. Personally, I'm a big fan, will be buying lots of it!

      <big>评:</big><br/><br/> 2018 年的冬天对于加密货币市场来说无疑是寒冷的,但仍然阻挡不住投资机构们对新一代隐私币 Grin 的兴趣。没有 ICO,没有预挖,开发团队不接受投资只接受捐赠——所有这些都让这张「咧嘴笑脸」带上了谜一般的独特气质。 <br/><br/> 值得提出的是,在 Grin 最初的挖矿设计中,团队采取的是 Cuckoo Cycle 算法,这是完全抗 ASIC 的算法。团队每 6 个月会调整一次算法参数,来保持抗 ASIC 的特性,并希望凭此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挖矿——用团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be resistant to Bitcoin style hardware arms-races”。 <br/><br/> 看起来很酷吧?更酷的是,这份「螳臂当车式」勇气背后的社会意义。这话听来不免有点末世英雄的悲壮,但对于那些在面对疯狂通胀不惜冒险自行挖矿的委内瑞拉民众来说,何尝不是雪中送炭?Medium 上 @kovalskee 的一篇文章亦呼应了这一点: <br/><br/>

      In the first years it is mass distribution and adoption by merchants and services will be the key over time to realizing Grin’s vision, and over a long time horizon Grin can likely become a store of value. Perhaps that which will drive demand will be a single privacy- or micropayment-focused service “killer app” (the holy grail so highly sought out in the “crypto” space) that will propel usage of Grin. Perhaps it’ll be an array of applications or use-cases focused on privacy. It might b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n some authoritarian regime, in emerging markets, or in the West.

      <br/><br/>以为故事说到这儿就完了?并非如此。Cuckoo Cycle 算法的精心设计无法阻止一些公司秘密研究 ASIC,故而仍不能做到完全抵抗中心化的算力聚集。因此 Grin 团队规划了一个限定期,预计之后的新算法将对「抗 ASIC」特性进行改进,从「完全抗 ASIC」逐渐过渡到「对 ASIC 友好」——即在两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90% GPU + 10% ASIC」转为「100% ASIC」。这样的妥协之举使得算力不会在项目初始阶段过分集中,甚至能让个人 computing devices 也得以参与到挖矿中来。 <br/><br/> 说到底,算力的中心化趋势是任何 PoW 算法区块链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萎靡熊市里半路杀出的 Grin,为这群急需新鲜感的玩家示范了如何在腹背受敌的牢笼里自娱自乐般带着镣铐起舞。而这支舞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已然超出了资本博弈的范畴,触及到了更广的社会维度。

    1. 援引《彭博社》消息,華爾街證券研究公司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 的聯合創辦人 Tom Lee 12 月 13 日向客戶發電郵時透露,已經厭倦人們不斷詢問目標價格,有鑑於加密貨幣的內在波動性,該公司將停止提供任何「實現公允價格」的時程表。 換句話說,這表示華爾街最著名的比特幣預言家,已經決定放棄對其價格進行預測。 原因很簡單,若回顧 Tom Lee 過去的研究報告,我們會發現他曾預測比特幣的價格將在 2018 年終達到 20,000 美元的目標價格;而年終的預測價格則為 25,000 美元。到了 11 月,他將目標價格削減至 15,000 美元,但比特幣當時的交易價格僅為 5,500 美元,隨後更跌至 4,000 美元左右。總體而言,比特幣價格全年下降超過 70%,而 Tom Lee 最近一次預測的「公允價格」範圍在 13,800 美元到 14,800 美元之間。

      <big>评:</big><br/><br/>出于加密货币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其价格走势本不应该被人为地解读,而场外观众们也无需矫情地揣测低迷熊市与失守分析师之间的暧昧联系。比特币可谓区块链世界第一个广为人知的创业项目,考虑到它对现有金融体系的颠覆性冲击,这些华尔街拥趸们的「洋相」或许不失为一种班门弄斧式的保身明哲。

    1.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交易即挖矿”曾使FCoin撬动了老牌交易所的地位,不可否认它是成功的,它可以帮助新交易所快速积累用户和交易量,但FT没有实际价值支撑,则是一切崩盘最根本的原因。蜂拥而来的用户并没有忠诚度,对于交易所来说并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人们最关心的是平台币涨跌,交易所的政策、发展、生态建设与他们毫无关系。当进度条推动到此时,和张健所说的要建立一个透明社区的理想,恐怕已经相去甚远。 

      <big>评:</big><br/><br/>「忠诚度」这一概念对区块链玩家来说,或许是烫手山芋。抱团取暖向来是人类偏爱的过冬方式之一,但实际上,他们需要释出的不是忠诚(loyalty),而是信任(trust)。忠诚一旦聚集,很容易又落回中心化的窠臼,后果如同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里所言:「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它们巨大的力量。我们目睹其诞生的那些教条,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也就是说,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

    1. “那些所谓的‘白皮书’描述的目标非常宏大,原本只是想做行业某一方面的应用,却拔高到想要做一条全新的底层公链。事实上,若想开发一条完整的区块链底层公链,必须具有在行业应用方面独特的技术创新,并且能够实现稳定运行。这显然不是一般行业应用团队可以实现的事情。”

      <big>评:</big><br/><br/>市面上的多数白皮书是否都在摊大饼?或许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应该多多学习李笑来「不断厘清自己概念」的精神。为什么原本属于 Business Plan 范畴的文档会被冠以 “White Paper” 的称号?在维基百科的词条里我们可以找到如下定义:</br></br>A white paper is an authoritative report or guide that informs readers concisely about a complex issue and presents the issuing body's philosophy on the matter.

      White papers are a "... tool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 not [an] unalterable policy commitment."

      "White papers have tried to perform the dual role of presenting firm government polici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viting opinions upon them."</i></br></br> “authoritative” 一词在精神上与 “decentralized” 构成对立,但前者却是迄今为止所有组织都偏好的行动范式,甚至喜欢到了上瘾的地步。人们很难揣测第一个在密码社群抛出 “White Paper” 概念的人是否对此概念有细致的探究,但这并不妨碍那些雄心勃勃想要改变世界,抑或是打算割完韭菜就走的团队借此「文化活用」,向外输出它们的价值哲学。他们的立场很决绝,但鲜有做到广纳群言。

    1. According to Capital, customers can purchase Bitcoin for the sums of 50, 100 or 250 euros. The tobacco shop then provides a ticket with an alphanumeric code and a QR code, which can then be used to obtain the purchased bitcoins via Keplerk’s website. The magazine adds that Keplerk collects a 7 percent fee on each payment, 1.25 of which then goes to the tobacco shop.

      <big>评:</big><br/><br/> 大众获得加密货币的渠道越来越广,这是件好事吗?抛开「万事都有好坏两面」的哲学论断不谈,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认为这是件坏事——加密货币愈加普及和流行,愈加深入日常生活,从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观念。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五花八门的渠道里,有多少被中心化的力量操控着?当比特币像烟草一样成为专营专卖的「商品」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当大头交易所托管了市面上流通的绝大部分数字资产,「去中心化」的理想可能又将化为一纸空谈。届时人们关心的不是「怎样构筑新的价值体系」,而是「怎样挣更多的钱抽更好的『烟』」。

    1. 假设另一种场景,我把它叫“运输机难题”——假设你是一场救灾行动的总指挥,正带着一支小队坐在一架装满物资的运输机中,这是唯一一架运输机,如果没准时到就会有上万灾民饿死病死,如果最终也没到那几十万人都活不成。但此时受恶劣天气影响飞机突然损坏了,承载不了这么大的重量,必须要有一半人跳下飞机(假设不能丢物资),否则可能机毁人亡,要不要让半支队伍跳下去?   这架运输机就是比特大陆,灾区的难民就是现在的币民。比特大陆若是完蛋,对行业造成的冲击又会让一大批币民破产出局。   试想一下,有一天比特大陆真的倒闭了,那么可以预见到,矿机将挥泪大甩卖,矿工将抛售手里的BTC、BCH,BCH奄奄一息,BTC跌到新一轮谷底。虽然还会有“灾后重建工作”,但一大批人都将倒在这场灾难里,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作为灾民,会不会因为心疼跳下去的半支队伍而甘愿饿死病死?作为币民,会不会因为心疼被裁掉的几百上千人而甘愿看着比特大陆倒闭,忍受自己哪怕只是短期的破产?

      <big>评:</big><br/><br/>「电车难题」曾引起旷日持久的讨论,而它的姊妹版「运输机难题」恐怕也一时难解。对于此类道德两难的选择困境,人们通常倾向于从自己的经验判断出发——主人公「搬动方向杆使车辆撞死一人」的行为,所受到的公众谴责要远小于主人公「站在轨道上方的天桥,为了救五人而故意把桥上的另一个人推下桥以逼停电车」的选择。那么对于「运输机难题」来说呢?还有没有比「一半机组成员跳下飞机」更优的解?<br/><br/>这样的讨论又让人联想到技术主义者在 AI 人工智能领域的意见分野:一派人认为 AI 最终的目的是取代人类,而另一派人的观点则坚信 AI 旨在增强人类(augmentation)。哪一派的话语权更大呢?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be nice.

    1. 市场并不是保持不动的,减产一方面会减小市场抛压,可能使得人们会将其视为一种利好,但通常会在分叉发生前表现出来,而一旦落地之后,所谓的利好就会被消耗一空,并在短时间内表现为利空。而等到市场转向理性之后,又会逐步平衡。

      <big>评:</big><br/><br/> 「比如我们当中很多人喜欢吃甜食,但由于担心发胖又不得不控制自己的食欲。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爱吃甜食呢?人类在 200 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营养不良和饥荒的边缘,饥饿是造成人类死亡的最大威胁。这种环境下,爱吃甜食的人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热量,更容易存活,并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由于我们是远古时期爱吃甜食人类的后代,所以我们今天爱吃甜食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但现代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后,高热量食物随处可见,吃甜食这种曾经帮助人类生存的习惯却变成了一个负担,成了一种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因此很多现代社会里看起来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实际上都是深度理性的:这些心理和行为在远古时期曾经有利于我们祖先生存和繁衍后代。」 </br></br> 从进化论角度来看, 这些在远古时期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可以解释现代股票市场中很多看似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此类行为偏差其实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br></br> 尽管如此,我们仍难以回答的问题是:进化到廿一世纪的现代人类,果真在进化过程中尝到甜头了吗?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是的没错,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与此同时化学家们在努力地合成「代糖甜味剂」,以打消人类摄入甜食的最后顾虑。在新一波糖衣炮弹的冲击下,密码朋克们构想的理性世界可能会演化成与「廿一世纪理性的非理性金融体系」并无大异的光怪图景。

    1. Blockchains are NOT about cutting computational costs (at least relative to centralized servers). Blockchains are about incurring a sacrifice in the form of INCREASED computational costs to achieve a *decrease* in *social costs*.

      <big>评:</big><br/><br/>「区块链以增加计算成本为代价来降低社会成本」,这样的论断让人联想到前几年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讨论。新能源汽车的 per unit actual consumption 不一定比内燃机车辆低,但人们寄厚望于它的 social benefit。<br/><br/>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区块链会把人类带向一个新世界。试追问:区块链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吗?又或者只是新世界的运行规则?大脑在变得更加聪明,而思维在变得更加固化,已然练就了一种表述:每个世界都要有自己的运行法则。<br/><br/>在上述疑问尚无共识之前,我们不妨先关注一下特斯拉的股价?

    1. The great thing about proof is that it requires no belief. Don't believe, verify!

      <big>评:</big><br/><br/>比特币工程师 Lopp 的此番回应是一件很刺激的事情,就像听到尼采说「上帝死了」一样令人激动。在 19 世纪,便有人说:「上帝是一个无用而且很花钱的假设,因此我们不需要他」。200 年后,依然有人扛着如是的观点大旗在卖力宣扬革命。这说明什么?<br/><br/>说明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依然处于被压迫、剥削、异化的状态。价值是必须能够被验证的东西,and that's why we have fewer and fewer nice things.

    1. 区块链技术仍然能在解决移民问题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项神秘的无政府主义者和密码朋克们创造出的去中心化技术,赋予了民众挑战国际政治与金融体系的权利,而这些权利本来就是人民赋予的。 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难民保存本就应是属于他们的、不可篡改的身份信息,帮助他们获得本就应该送到他们手里的国际援助,帮助他们在新国家尽快开始正常人的生活。或者简单来说,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之间,搭起一条希望的桥梁。

      <big>评:</big><br/><br/>技术在为人们勾画远景宏图的同时,也引人深思——发明技术的人类,已经演化到了其自身权利得由技术赋予的状态了吗?想必最激进的技术主义者也不会否认,教会他识字表达的不是命令行,而是活生生的人。廿一世纪的我们已经知道,「天赋人权」不过是句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标语,那些被我们珍视的权利其实是人类自己争取而来的。谈论区块链落地场景时更富批判性的靶向在于技术文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可参见评论文章《新时代新气象,个体式激进与集体式自律》

    1. Who would have thought crypto investors would be U.S. securities law experts by the end of 2018

      <big>评:</big><br/><br/>《金瓶梅》第四十八回有曰:「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人生如戏,每个人顾及的都是如何演好自己的戏份。好在如今已不是投机倒把等同犯罪的年代,嗅觉灵敏的市场玩家们逢场作戏也无可厚非,但是谁来「打点礼物」制造惊喜呢?2018年,玩家们反倒收获了不少惊恐。<br/><br/>专业的投资者和政客总是能在自己的地盘上长袖善舞,但是在这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恐怕他们也得多向口译员们学习快速熟悉陌生领域的技能——共情、抗压、不服输,或许称之为「人格特质」更加合适。

    1. Billions of dollars are “wasted” via proof of work, which results in a “loss of resources that’s spread out across every single cryptocurrency user, and ultimately through all th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every single person in society.” It‘s also pretty bad for the brand: “Like, it could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yone who really cares about the environment being your friend versus trying to stop you.”

      <big>评:</big><br/><br/>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个体,在多大程度上遭受非主流的社会边际现象之冲击?我们固然可以辩称,蝴蝶效应在社会学领域的渗透是毋庸置疑的,哥斯达黎加矿厂工人的罢工很可能促成伏尔加河沿岸青年的思想革命。但是真正的区块链世界不会惧怕这下自成蹊的「燎原之火」——「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过是停留在次贷危机那个旧世界的脆弱秩序——在新世界里,每个独立个体都是主流之外的完整存在,他们自己即是主流。

    1. 被修复的并不是这些互联网巨头,而是区块链本身。那些承诺将世界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的加密货币创业公司,现在甚至无法保证其自己员工的收益。Facebook的方法是整合区块链的碎片并紧跟潮流,从而让股东更容易接受。

      <big>评:</big><br/><br/>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家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有趣的是,以「榨取」用户隐私商业价值起家的 Facebook,其创始人 Zuckerberg 为了避免狗仔队的骚扰,把自家房子周围的其他四所房子也给买了下来。现在,我们可以回答,what is beside the walled garden? It’s another walled garden.

    1. I don’t get the LINE token, the Kakao token, the Telegram token and now the Facebook token. All these messaging apps DO NOT need crypto token for digital payment or in app purchase an elegant digital payment design plus LOTS of effort on merchants on-boarding can work well

      <big>评:</big><br/><br/>现行的数字支付体系和推广模式固然能满足 IM 软件生态内的支付与流转需求,但这些互联网厂商的野心并不止步于此,圈地画饼背后的贪婪足以压倒所有关于无用功的论述。若把屏幕前的用户比作浩瀚宇宙中的孤独星球,现在的即时通讯平台就是强大的引力场,被吸引过来的星体在此不断碰撞、合并。有朝一日,这些引力场都跳出来说自己要成为新的宇宙。可是这对于星体们来说,又与其何干呢?<br/><br/>在庞大的生态体系里,力量不断堆聚,演化出新的「极」。没有人是孤岛,但你就在孤岛。

    1. I respect the idealism of blockchain developers who, I believe, are sincere in their faith that they are building a better world. But I am confounded by their inability to see that they are falling victim to exactly the same fallacies their hacker forebears embraced: this notion that we can code ourselves out of the deep holes we’ve dug; that we are building utopias in our virtualities that will finesse away the imperfections of human character.

      <big>评:</big><br/><br/>将区块链与互联网发展史作同类比较,的确能发现相似的轨迹,但也难逃倚老卖老的嫌疑。从何时起,我们给自己立下了「后来者无论成功与失败,始终跑在前人滑破的气流里」这一金科玉律?值得一提的是,见证时代前沿发展的进步主义者,在世界观上大多并不前沿,甚至很前现代。<br/><br/>试问:你渴望完美无缺的人设吗?若是,那你又可否期待「能加速该进程」的技术横空出世?自渡与普渡,向来是技术社群必须直面的哲学迷思。

    1. 项目参与者报告称,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可确保地籍数据更高的透明度,并可在房地产登记期间避免未经授权的变更。此外,参与者一致认为,通过区块链技术创建单一登记处的所有好处将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big>评:</big><br/><br/>如果没有区块链的加持,公权力是否会想到采用类似分布式技术等颇为 geek 的手段来维护现有体系?就算这只是个早晚会实现的时间问题,那民众也应该保留不停追问的权利。要知道,公权力与 geek 在精神上互为对立——回顾一下当年快播王欣案上公诉方那贻笑大方的审问吧——「(针对媒体类大文件的分布式存储)你为什么要粉碎文件?你到底有何企图?」<br/><br/>同样令密码学社群捉摸不透的企图是,区块链确权被运用在现实资产上。高度透明、单一登记,这与现在的互联网秩序在目标上又有何区别?真可谓理想主义者的又一次溃败。

    1. 在整个过程中,中心化交易所不但是现实世界与区块链世界的出入口,还是不同区块链网络的连接器。简单来说,交易所决定了一个新的 Token 是否有资格接入其他 Token 以及法币共同构成的清算网络。很多区块链项目的发展在被扭曲为满足交易所需求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区块链经济网络急需分布式的清算机制加入,其意义不在于要迅速替代中心化的交易所,而是带来一种新的选择与制衡,让区块链的真正价值被再次发掘,让用分布式的方式解决分布式的问题成为可能。

      <big>评:</big><br/><br/>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遇到完美的币种,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哪怕是久居排行榜单之首的比特币,也难以自视清高,不加入这首群雄逐鹿的协奏曲,但是契合乐谱精神的指挥家想必不是中心化的交易所。倘若让这曲华章无限延伸,我们或终将寻到一位让乐迷们心悦诚服的意中人。</br></br>然而,总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不妨就让他们在此演奏,直到永远。

    1. 塔塔首席數字官C.R. Srinivasan表示:「《發展周期》像是對企業發出的警告,提出了由於革新的出現組織中不同層面開始浮現的『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他還表示:「這種差距表明,企業決策者和各個部門主管應該主動向企業 CEO提出其面對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時遇到的困難。」

      <big>评:</big><br/><br/>Tata 释出的这份调查报告《发展周期(The Cycle of Progress)》枚举了企业在区块链应用上面临的主要障碍,但这并非警告——我们有必要正视不同层面的差距。事实上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更广的社会层面,这种异步感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说,恰恰是这种异步感造成了人们认知上的差别,庞大的生态体系因此得以建立、维系。<br/><br/>如今,这些巨型组织的内部孵化出了一股新生力量——他们面对新技术的诱惑蠢蠢欲动,又无法轻松甩掉旧资产的包袱,还要和那些持不同意见的高管和股东们做对抗。但这样的拉扯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在这争斗中不同派别也能射出良性互动的微光,亦向现状抛出问题——既然我们做好了迎接新技术到来的外部战略准备,为何不改变自下而上的内部交互方式?

    1. DX Exchange uses Nasdaq’s Financial Information Exchange (FIX) protocol to facilitate trades. Using this platform, DX Exchange allows users to swap tokenized stocks in major global companies, including Amazon, Baidu, Apple, Facebook, Google, Intel, Microsoft, Netflix, Nvidia, and Tesla. All of these companies will be available for trading on the platform as easily as you would swap tokens on a conventional cryptocurrency exchange.

      <big>评:</big><br/><br/>

      DX.Exchange 此举中,值得讨论的一点在于,「每一种数字代币都有一股普通股作为支撑,持有者将有权获得相同的现金股息,尽管这些公司本身并未参与其中」。 </br></br> 这让人联想到这些年来社交网络上有关「被代表」的讨论。时不时有声音呼吁民众对巨型官僚机构和商业公司保持警惕,但是当「代表」与「被代表」的两方角色互换,反转后的清奇画面又让人惊愕。这样一来,那些发声者又该如何回应?也许他们可以说,这不过是巨型商业公司的自导自演而已。

    1. Contrary to mainstream thinking that this new technology is unregulated, it’s really quite the opposite. These systems apply the strictest of rules under highly deterministic and predictable models that are regulated through mathematics. In the future, industry will be regulated not just by institutions and committees but by algorithms and mathematics. The new technology will gradually out-regulate the regulators and, in many cases, make them obsolete because the new system offers more certainty. Antonopoulos explains that “the opposite of authoritarianism is not chaos, but autonomy.”

      <big>评:</big><br/><br/>1933 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被纳粹关闭,大部分师生移民到美国,他们同时也把自己的建筑风格带到了美利坚。尽管人们在严格的几何造型上感受到了冷漠感,但是包豪斯主义致力于美术和工业化社会之间的调和,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促使公众思考——「如何成为更完备的人」?而这一点间接影响到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美国式人格。<br/><br/>区块链最终会超越「人治」、达到「算法自治」的状态吗?类似的讨论声在人工智能领域同样不绝于耳。「绝对理性」站到了完备人格的对立面,这种冰冷的特质标志着人类与机器交手后的败退。过去有怀疑论者担心,算法的背后实际上由人操控,但随着「由算法生成」的算法,甚至「爷孙代自承袭」算法的出现,这样的担忧逐渐变得苍白无力——我们有了更大的焦虑:是否会出现 “blockchain-based authoritarianism”?

    1. “You cannot look at ‘web 3.0’ without looking at blockchain or without looking at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e said. “So, our hope is that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of these various digital domains, the business models,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e risks and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human rights, in terms of privacy, in terms of subversion of democracy, we are able to come out with some common principles...of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cross borders.”

      <big>评:</big><br/><br/>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小组联合组长 Amandeep Gill 的上述观点,如同 TED Talks 讲者们勾勒的世界理想那般,昭示出强烈的国际公民精神。民众们可以为这些机构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出的努力而感到欣慰,但同时也得警惕,此刻听到的甜言蜜语,其实和总统们在电视前的新年致辞并无大异。<br/><br/>举个令国际主义者们略感沮丧的例子——联合国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区块链的多项人道主义用途,比如使用以太坊区块链将基于加密货币的代金券发放给叙利亚难民、利用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追踪消费情况。机构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这样的技术运用其实是对历史发展轨迹的重复和既得利益体系的维护。何时,我们对技术落地场景的讨论才能从参与者的价值判断转到渠道本身?Gill 的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cross borders” 也许暗示着,在旧的世界秩序下,这就是道无解难题。

    1. Second, the majority cannot change the rules of Bitcoin. In a sense, they can create new consensus rules, but that would be a hard fork, which requires everyone to upgrade. They’re free to try to convince the rest of the network that their rules are better, but as sovereign individuals, Bitcoin users have no obligation to follow such rules. The power of whom to follow lies entirely with the owner of the node.

      <big>评:</big><br/><br/>What did Jimmy specifically mean when he talked about the group of “Bitcoin users”? And similarly, how to define the gap between the military and the civilian when we talk about some certain power to follow?<br/><br/>可供参考的是,在《人性的弱点》一书里,作者卡耐基反复强调着「人始终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更好的规则?更好的秩序?在利益面前皆为浮云。选择站队的权力确实由个体掌握,但这并不影响到权力是否会被团体以违背个体意志的方式行使。更何况个体意志并不总是「弱者」的代名词,「作恶」也绝非市场垄断者一家之嫌。

    1. The Bank of England’s survey asks participants to choose their preferred way to receive money as a Christmas gift, showing the options cash, bank transfer, gift voucher and digital currency. At press time, 8,230 people have responded and 70 percent of them have chosen digital currency.Cash is in second place, with 21 percent of respondents indicating it as a their “favorite way to get” money as a gift. Bank transfers and gift vouchers are currently the least popular forms, chosen by 7 percent and 2 percent of respondents respectively.

      <big>评:</big><br/><br/>「礼物」是一种颇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存在,它让人直观感受到 “live in the moment” 的美好。不管是国外的 gift card 还是中国人喜欢发的红包,它们身上那种「即时触碰」的特质都能触发某种廉价而有质感的梦幻——就像过去几十年人类为各种平权运动摇旗呼喊时一样。<br/><br/>现如今,数字货币以暧昧的身份介入到这场并无虚荣可言的游戏中。有多少人是奔着它的匿名性而去?可能暗恋中的小青年和别有心思的贿赂者会为了不暴露身份而选用其作为礼物。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人已不再贪图现世,转而把目光锁定在了未来的价值。

  3. Dec 2018
    1. 雖然許多公鏈開發項目方自稱為「第三代區塊鏈系統」,但本質上只是「更快的以太坊」,內部也沒有任何落地的應用出現,僅僅是個空轉的伺服器群,這背後的隱憂是,一旦以太坊完成 POS 實作,解決了 TPS 的交易處理性能問題,可滿足一定程度的商用場景,這些新公鏈的開發者與使用者將一哄而散,重新回到市占率最高的以太坊進行開發。

      <big>评:</big><br/><br/>应对此类预判的有效回应:为什么我们只能有一个以太坊?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多个「快速的类以太坊」?<br/><br/>看看国产手机厂商们基于 Android OS 定制的 UI 在大中华区的市场表现吧!自从 Google 退华后,相关的流言就未曾间断——比市面上这群竞品更强更好、哪怕是阉割版的 Google 将重返中国市场,扭转格局。但明眼人们心里清楚,这个全球最大市场已今非昔比,后来居上的模仿者们甚至成功改写了游戏规则。<br/><br/>总有东西能够超越人类的朴素共识,它可能是商品拜物教、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文化鸿沟中的任意一项。百舸争流,成王败寇。

    1. Blockstream announced through a press release that they have added a fifth satellite to their network. Their broadcast can now reach most of the world. Their previous satellite formation allowed them to share their blockchain broadcasts to most of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Europe and Africa. Company’s fifth satellite allows them to reach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cluding China, India, Japa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Australia.

      <big>评:</big><br/><br/>战争,灾害,外来星体撞击——人类对未知的恐惧迫使科技在人文主义的荫蔽下谨小慎微地拓展边界,如履薄冰。假设最糟糕的情况下,地球上所有节点同时离线,所有无线沟通渠道中断,届时比特币网络会荡然无存吗?<br/><br/>发射卫星来同步比特币网络的做法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甚至有点病入膏肓的可笑,但这艘「诺亚方舟」所承载的纯朴愿景,足以破封我们现世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如果有,那将是太阳系最后一个比特币区块,以射线的形态在浩瀚银河里砥砺前行。

    1. 区块链社群的玩法可能会向传统领域的社群靠近。有文章指出:“社群经济就是将满足于用户生活的不同形态需求圈层化,牢牢锁定老用户,实现持续的转介绍拉新和复购,从而不断支撑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其实这样的理念也与区块链行业有一些交叉点,资深的意见领袖应该带领新成员学习正向的区块链知识,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炒币方面;针对不同知识基础和不同诉求的社群成员,也应该认真分层,在内容、激励方式等层面进行差别对待。比如年内某多多的社群玩法就很成功,区块链社群在原有模式下已然“前途渺渺路茫茫”,从传统社群模式中汲取经验或许才能有一些新进展。

      <big>评:</big><br/><br/>某拼单电商在社群经济上的成功,引得拥趸们直呼「长尾理论」的胜利,更有甚者将其与「供给侧」等概念扯上关系,把那些所谓的「只专注前 20% 用户」的头部企业们拉出来数落一番,颇带莎翁悲剧意味地称之为「精英主义的溃败」。 <br/><br/>实际上,倘若拨开利益布局的云雾,你我足以探见,商业公司从未考虑只专注于特定的用户群体或阶层文化,过去是这样,未来也会是。例如,区别于 Uber 商业模式的 Airbnb,这几年虽然在营销上大谈社区文化的多元和共享,背后却承受着股东的持续施压。<br/><br/>我们是否该在区块链新世界继续沿用旧的组织范式?如果我们不愿反复看到一轮又一轮对精英主义的追逐和声讨,do something different, pls.